![](/images/borderleft.gif) |
|
价格战仅是初级竞争 降价补偿亟待解决
|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gogle
|
[03-8-29 10:41]
|
作者:PCauto
|
行情主编提醒您:别忘了PCauto还提供最准确的报价、最详细的车型资料!
![](http://www.pcauto.com.cn/qcbj/gz/gzmarket/10305/pic/20030312_EM_01.jpg)
2003年波涛汹涌的降价大潮席卷中国车市,车市价格充满了刀光剑影。今年,从1月到8月共有80个车型,20多个品牌调整价格,平均降幅超过6.9%,其中最高降幅高达18%。
整个车市进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状态,各车型互相影响、互相制衡,好一派狼烟四起的竞争景象。
然而,尽管车价一降再降,汽车降价的影响力正在减弱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一轮又一轮的降价行动,不仅没有令国内汽车市场出现预期的争相抢购场面,反而加重了部分消费者等待观望的心理,“持币待购”让厂商们很是头痛。
如此发展下去,厂商们似乎将陷于一个怪圈:推新品,老型号的销量就直线下降,不推新品呢,市场份额就要被竞争对手蚕食;降价,车不见得就卖得好,拒绝降价呢,车又肯定卖不动。随着市场发展日益变得理性,汽车业将像国内其他产业一样遇到严峻的挑战。当人们不再把汽车当作一种奢侈品而是当作一个普通的代步工具时,人们的眼光将越来越挑剔,持币待购的现象也将越来越普遍。
另外,降价本使消费者受惠,但过于频繁反招抱怨。按常理推断,消费者应该是最欢迎降价的。但类似今年上半年这种降法,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罕闻,就连“受惠”的中国消费者都有点“无福消受”了。一些消费者发现自己刚刚买的车,往往没过几天就降了几万元。有人估算过,2006年底国内车价将同国际市场大致接轨,几乎所有车型的价格将每年自降20%左右。可想而知,在今后几年中,降价将是国内车市的一种常态,类似这样的尴尬将会多次重演。
调查发现,有30%的消费者愿意为提前购买紧俏车型而多花钱,更有38%的消费者认为加价销售合理。也许,当消费者被过于频繁的降价看花了眼之后,反而希望它不要再降了。试想,有谁愿意忍受自己刚花钱买的东西就贬值呢?
察看评论详细内容 我要发表评论
[1][2]
[下一页]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
|
![](/images/000000.gi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