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经济规律为内在动因的区域经济合作,已经成为挡不住的潮流。在它面前,什么南北差异行政区划行业归属,早已不再成为妨碍各方牵手的障碍。各区域间产品的流通亦无或极少羁绊。然而,却有一种产品除外,不止一个地方对其进入亮了红灯,这种产品就是微型汽车。
随着越来越多的微型车走进千家万户,微型车已成为我国汽车生产和消费的生力军,同时也是发展潜力巨大的“国情车”。然而,从1999年到2002年,先后有几十个大中城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限制微型车发展的区域禁令,严重阻碍了微型车的正常发展。业内人士呼吁,应尽快出台相关具体政策、法规,打破地方保护,消除歧视性“禁令”,支持微型车加快发展,为小康社会的建设提速。
微型车建设小康社会的“国情车”
汽车工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很强的拉动作用,可带动钢铁、石油、机械、橡胶、化工、电子、金融等几十个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能大量安置就业,保持社会稳定,加速我国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以江西昌河汽车股份公司为例,目前国内为其生产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已达300多家,涉及100多个行业。
据原江西省机械厅副厅长余秉绶介绍,我国早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的多个篇章中明确指出,要采取措施节约石油等资源消耗。而节能正是微型车明显的优点之一。据业内人士介绍,同样行驶100公里,小排量微型车耗油量仅是大排量普通轿车的60%至70%。随后我国在《汽车工业“十五”规划》中又明确指出,要“重点发展排量1.3以下、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售价8万元左右、符合国家安全、节能、排放法规及私人用车要求的经济型轿车(乘用车)”、“开发生产适合农村使用条件的轻、微型客货车”。
去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这表明今后人们在衣食住用行的各个方面都将有更大改善,其中“行”的改善就包含了汽车工业的更大发展,预示着将有更多的汽车走进寻常百姓家庭。
[1][2][3][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