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主张轿车降价,是想让轿车能成为普通中国人买得起的消费品,自然也就做大了汽车市场。12年前我们提出“中国人何时买得起轿车”时,曾经算过一笔账,按照当时人们的收入水平,一般中国人要买1辆市场上最便宜的夏利车,不吃不喝也要积攒30年。斗转星移,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轿车价格不断下降,今天不仅有相当一批人有了购买轿车的积蓄,而且不少人花上一年半载的收入,就可以从市场上把一辆适合自己的轿车开回家。
我们认为中国轿车市场今后的发展,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中国轿车企业的制造能力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中国的消费者有没有购车的经济能力,三是支撑轿车使用的环境条件是否具备,如汽油、道路、停车场等,自驾车是否方便、合算。
对中国轿车的制造能力,我们毫不怀疑。仅德国大众就宣布,到2007年,他们在中国的两个合资公司一汽大众和上海大众,年产量就要超过120万辆,还传言他们要建立第三家制造厂。广州本田今年就会实现12万辆,明年更要达到24万辆。最近东风与Nissan合资公司成立,当即宣布2006年轿车就要达到22万辆,还和PSA扩大合作。一汽牵手丰田,重组天汽,手中握了五六个轿车品牌,今年总产量就可能突破80万辆。通用和上汽重组五菱,兼并烟台,目的就是为上海通用扩能做准备。北京现代起步就按照50万辆规模规划。长安提出“三年再造一个长安”。连目前实力较弱的华晨、奇瑞、吉利,也扬言制造能力达到五十万至六十万辆。哪个企业没有翻番的计划?如果市场条件具备,10年内中国汽车的制造能力达到1000万辆,决不是纸上谈兵。
至于中国人的购买能力,我也不很担心。仅以现在中国13亿人口之众,10%的人具有购车能力,就超过一个日本,日本现在民用汽车的保有量是6500万辆,年销售轿车579.8万辆。20%的中国人富起来,就相当于一个美国,美国保有汽车2.3亿辆,年销售汽车1600多万辆。何况美国、日本也并非人人都富有,个个能买车。中国现存的贫富差距,20%的人拥有50%以上的金融资产,仅这个人群就足以创造出一个日本甚至美国的轿车市场来。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