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接轨还有多远?
能买到与国际水平同质、同价位的汽车,无疑是每一个中国消费者的期望。因此,在一轮又一轮的汽车降价潮中,车价与国际接轨便成了老百姓的心理底线。
中国汽车价格能和国际接轨吗?这个问题乍看起来似乎有点不切实际。因为,偏小的生产规模、低下的管理效率、高额的技术转让费、昂贵的生产成本和零部件,无一不是令中国车价居高不下的“瓶颈”。
然而,日前从广州传来的一条消息,则作出了有力的回应。5月29日,本田公司广州出口基地正式挂牌奠基。本田声称,在该基地生产的轿车与在日本本土生产相比,将有每辆车20%的成本优势。这也就是说,在中国生产的轿车,车价与国际水平相比将有着20%的降价空间。
同一个地方造车,制造成本、市场价格差别如此之大,这对中国汽车企业来说不啻一个绝妙的讽刺。种种情况表明,凭借着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土地等优势,中国正日益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中心。跨国巨头不仅在赚中国市场的钱,也在赚中国制造的钱。和他们相比,中国汽车企业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确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致使汽车制造成本、价格居高不下。但这绝不是抬高车价的理由,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通过市场竞争去弥补。
无论如何,持续不断的汽车降价,已经让人们看到了车价与国际接轨的曙光。一方面,降价的过程,是汽车企业完善自身、内部改革的过程。记得在去年的夏利降价浪潮中,时任天汽董事长张世堂就曾笑言,“降价这把火把企业内部的矛盾暴露出来,把问题烧掉了”。另一方面,降价的过程,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优胜劣汰的过程。在汽车价格不断向国际并线的进程中,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敞开怀抱,去迎接一个全新的时代呢?!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