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4年,降价后的补偿问题就为业内人士所讨论,结果没有商量出万全之策,普遍的看法是,降了价,先行买车的人会要求补偿,但如果是提了价,谁会掏钱补贴制造商?时至今日,仍没有任何一个法规或草案提及降价补贴,看来,要求补贴这一行为很难得到法律支持。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汽车价格的竞争仅仅是初级阶段的竞争。由于中国汽车市场并不成熟,所以现阶段老是在价格上做文章,尤其是今年上半年汽车降价热潮更趋白热化,汽车市场也迎来了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因此人们就更加关注今年下半年汽车市场的发展动向。下半年汽车市场的降价风潮会不会持续下去?消费者买车是应当注重汽车的价格还是价值?
现在的消费者已经不再简单地为某款车降价而狂喜,也不会为某款新车的上市而盲目购买,面对变幻莫测的汽车市场,消费者的心态已经平稳了很多。今年上半年,当许多汽车厂家把降价作为撬开汽车市场的“利器”时,降价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杀伤力”,随着汽车文化和汽车知识的普及,消费者对汽车的功能配置、技术参数和市场价格都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仅仅靠降价的市场手段,已经难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了。要通过压低成本来降价,而不是自身问题未解决就一味楞降,赔本赚吆喝先倒下的肯定是自己。楞降的结果一是零部件厂商被压跑了或压垮了,还有企业的效益降低了,一味靠降价也无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降价空间实际上是和市场空间密切相连的,有的车一降再降也无人问津,有的车价外加价仍然趋之若鹜。只要消费者觉得花这些钱值,这个产品就有生存空间。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