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产业政策使汽车生产的集中度大大提高,改变了汽车行业长期存在的“散乱差”。他就说你汽车《目录》上的企业一个也没少,那么多零产量的企业,是市场竞争的结果,因为产品卖不出去,只好不生产,但它卖《目录》更赚钱。如果早点放开竞争,它们也许消失得更快。从轿车集中度来讲,过去是“三大三小两微”8个轿车定点企业,现在不仅一汽恢复了红旗,又合资了丰田,还上了马自达,上汽又加了上海通用,东风多了风神、悦达和柳汽风行,长安增加了福特,还出了南京菲亚特、北京现代、华晨的中华和宝马、安徽奇瑞、东南菱帅、浙江吉利等一批新的轿车企业。郑州日产的帕拉丁、金通开拓者、长丰的猎豹、江淮瑞风、江铃陆风等“比轿车还轿车”的SUV、MPV,再加上哈飞、昌河、长城、中兴等数不清的“准轿车”,集中度比过去是不是更散了?上海大众的市场份额由5年前的50%降到22%,虽然这样有悖汽车产业政策“集中”的指导思想,但市场竞争加剧,让老百姓得了实惠。
我们说产业政策提出鼓励私人消费,轿车进入家庭,促进了汽车产业结构的变化,轿车比重超过汽车总量的三分之一,私人购车超过50%。他说你贪天之功,因为你没有提出任何实际措施,鼓励完全是一句空话。私人购车迅速增长,是国家整体经济形势向好,富裕起来的人多了,私人购车不仅是自发的,而且还有很多麻烦。轿车比例的增加,也是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的决策,许多还是违背了管理部门的意志,否则情况绝对到不了现在这个样子。
对我们产业政策提出的各阶段产销目标,他们认为实际情况不是没有实现,就是大大提前,市场按照自身的规律在发展,根本不理我们计划目标的茬。产品认证应该是和国际接轨的大方向,但是产业政策提得极其空泛,推进十分缓慢,现在还在靠“目录”的兄弟“公告”办事。产业政策推广柴油汽车,但很多地方是说禁就禁;产业政策提倡使用节能的经济型轿车,可不少地方却横加限制。产业政策最值得称道的“国产化”,还因为世贸条约现在也不能再坚持了。解决乱收费、乱罚款,地方保护,净化汽车消费环境,得依靠工商、质检、公安、税务等执法部门,汽车产业政策说了也不算。就是最重要的合资股比中方不能低于50%,中外企业合资法一句话就管住了。更难听的还认为我们制定汽车产业政策,是有关部门想抓住审批权力不撒手。
一句话归总,制订一部让各界都认可的汽车产业政策,实在太难了,简直有点费力不讨好。现在形势更不同于1994年,国务院撤消了几乎所有的工业部,加强综合部门,特别是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建立了,各项法律正逐渐趋向完善,市场上该谁管的事情,现有的综合管理部门也都在各司其职,再给汽车单独立政策,把汽车拎出来单独管理,难度就更大了。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