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日报》报道:汽车工业在中国,真是被另眼相看。
1982年国家改革试点,成立六大全国性工业公司,中国汽车工业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全国汽车企业尽归麾下,但不久国家又决定将一汽、二汽、重汽实行计划单列。后来中汽公司第一个被撤消,成立中国汽车工业联合会,期间,国务院一度曾设立汽车振兴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酝酿起草《中国汽车振兴法》。然后又撤消中汽联,重组中汽总公司。1993年取消中汽总公司管理职能,成立汽车司并入机械部。1998年撤消机械部,组建国家机械局,3年后机械局成国家经贸委内设局,管理汽车的专业部门便被彻底取消。
这里简单回顾汽车管理机构的变迁,就是想说明一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一直在探索一条弱化行政管理权力,强化企业自主权,也就是推进市场化的路子。但由于中国热爱汽车的部门太多,想管汽车的积极性都很高,所以这条路走得十分曲折。
说起这些年中国汽车的发展成就,当然是很辉煌的,不仅数字明摆着,管理部门还有得意之处,就是制定过一部《汽车产业政策》,这可是中国唯一的一部产业政策。但是老百姓却对汽车工业的发展总是不满意,你一讲汽车的发展成绩就招骂,有时还很难听,搞得我们媒体挺为难的。
我理解老百姓对汽车发展的不满,当然是“春秋责备贤者”了,主要是对我们保护过度,市场化进展太慢不满意。
比如我们总结产业政策推动了汽车发展,使国产车满足了国内市场90%的需求。他就跟你较劲,说你这是过度保护,使合资企业的车价长期居高不下,让外国公司赚足了中国消费者的钱。
我们说产业政策促进了汽车产品技术水平提高,他又反驳你高水平的产品都是反复引进来的,被外国公司牵着鼻子走,自立不起来。我们强行要求企业一次建设规模,脱离了市场发展阶段,造成企业长期陷入经营困境,差点跌入了“黑洞”。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