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行巨头高盛公司警告说,尽管中国汽车市场目前增速居全球之首,且投资回报也异常丰厚,然而最快两年后,即可开始出现产能过剩和价格大降的困境。
高盛在最新发表的《全球汽车业评估》报告的中国篇中,建议对中国汽车业感兴趣的外国投资者要非常谨慎,因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回报率可能会迅速回落到行业一般水平。
报告指出,由于中国汽车业的产能迅猛提高加,并将很快超过市场需求,因此未来几年中大陆汽车产品的价格可能下降得比成本要快。与此同时,同时合资汽车企业的现金流或许也会让人失望,因此中国汽车市场的成长道路将十分坎坷。
产能过剩是真正威胁
高盛发表这份每两年一次的全球汽车工业报告的同时,中国汽车市场上以外商合资企业为主的制造商也不断发布积极消息,显示中国汽车业正在全速起飞。
以与日本马自达和德国大众汽车均有合资的一汽集团为例,其子公司一汽轿车周二刚公布的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去年净利润增长了6倍多,主要受销售额大幅增长和税收支出下降的推动。
高盛的报告称,2002年,中国的汽车销量飙升了62%,达到120万辆。同时,这个发展中市场的利润也颇为可观。以大众汽车和日本的本田(Honda)两大巨头为例,二者在中国的利润率近年来都创下了各自公司之最。
受此鼓舞,许多跨国公司也正加紧扩大在中国的运作,期望从巨大的中国市场中分一杯羹。
日本三菱汽车的一位管理人士周末在上海汽车展览会上表示,三菱汽车计划在未来几年内提高产量并扩大销售网络,打算于2007年之前使公司在中国的年销量达到30万辆。
韩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现代汽车预期在今后10年内,其全球产能的约五分之一将集中在中国大陆,这意味著截止到2010年,现代汽车及其子公司起亚汽车公司在中国的生产能力将达到100万辆。
去年刚完成在中国汽车行业最大规模投资日产汽车也预计,其在华汽车年生产能力将在2010年之前达到90万辆。
而刚刚获准与华晨中国汽车合资的德国宝马汽车也预言,未来10年中,高档宝马车在中国的年销量将增长10倍,达到10万辆。
除了合资厂商之外,中国本地的汽车制造商也对占领中国汽车市场雄心勃勃。
中国吉利集团首席执行长徐刚就表示,吉利公司目标是在2005年前成为中国最大的经济型轿车生产商,每年销售汽车30万辆。这将占2005年前中国轿车市场预期产量的大约10%。吉利预计2010年前每年汽车销量将达到1百万辆,在2015年前翻一番至200万辆。
该公司预计2003年销量将再次翻番,将销售大约10万辆汽车。该公司第一季度汽车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85%,达到1.5万辆。
高盛指出,未来中国汽车市场最大的风险就是产能过剩和价格大幅下降问题。
据高盛估计,到2006年,跨国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的新增产能将达到150万辆以上,到2010年将最高达到250万辆。如果加上中国本地轿车及轻型商用车辆(LCV)的产能,到200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总产能预计会达到690万辆。
相比之下,高盛称,即使假定每年的汽车销量增长率达到15%,整个汽车市场到2006年的销量也难以超过220万辆。
由此高盛公司认为,汽车工业将很快面临供过于求的局面。而且,在全球市场都面临供应过剩问题的时候,许多跨国公司希望把中国发展为未来出口基地的想法是不现实的。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