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评论
中国汽车业:刺激2002 让专家大迭眼镜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qing

[03-1-9 10:57] 作者:钟师


  3+3+2的格局分化瓦解成了明日黄花。现在国内又模仿国际6+3的说法,演算成了3+6公式,用3+X列式更为合适,因为“三大”后面的尾数都是不确定的,而“三大”铁定要屹立前头,并在“十五”规划中被明确定位以一汽、东风、上汽集团为基础,加快行业战略性重组,“三大”肩负着中国汽车产业“国家队”的重任,成为我国汽车工业的中坚,谱写中国车业的“三国演义”。

  国内汽车业第一轮战略性重组的告捷是在2002年,“始作俑者”是上汽集团。

  并购江苏仪征汽车只是早些年上汽走出上海圈的资本运作试水,插足安徽奇瑞汽车算是无心插柳,对邻省企业重组的初试身手奠定了与美国通用汽车“串联”并购了更远的广西柳州五菱汽车,为紧接着与通用“并联”去并购韩国大宇汽车埋下“投桃报李”的伏笔。

  上汽集团的举动也为业内留下了些许悬念,微车产量在凑数上贡献大,但利润贡献有限,圈进五菱汽车是上汽集团着眼于的产量统计上的贡献,还是上汽集团对低端产品基地建设的战略性转移的妙思?

  因为最近上海市领导透出对上海商务成本升高的担忧,对同一产品在不同地区的投入产出之比相差是显著的,其中可能蕴藏着上汽集团的精算。

  应该说上汽集团的几项重组是小规模、试探性的出击,属于大鱼吃小鱼。

  通用汽车在其中只是甘当配角,并没有主导这些重组,也许为日后做更大手笔铺路,众所周知,通用汽车是最擅长做跨国性资产重组的“大鳄”,今年完成对大宇汽车的并购充分展现其手腕的高超、老辣。

  上汽、通用进入柳州五菱所形成的“中中外”模式对汽车产业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是对8年前《汽车工业产业政策》的显著突破,当时规定,外国(或地区)企业同一类整车产品不得在中国建立两家以上的合资、合作企业。

  通用已经占满了金杯通用和上海通用两家合资企业的“额度”,柳州五菱是通用在华的第三家合资企业。

  此先例一开,表征着政府管理部门已经不拘泥于原有的政策限定,把突破口放在“三大”身上。

[上一页] [1][2][3][4][5] [下一页]

发给好友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中国汽车业进入“第二竞争擂台”
·汽车业快速增长 国产军团将成为主力?
·中国汽车业“6+3”当行其道
·世界汽车业:还是大的吃香

汽车搜索
栏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