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10月,国家又颁布正面碰撞法规,宣布到2002年7月1日(后延期为今年10月1日),将禁止不符合新安全标准的传统平头面包车生产和销售,该政策致使国内各大微型面包车厂商陆续改换新车型,并开始竞相低价抛售平头面包车。
种种原因导致微车市场增长势头大减,以2001年为例,当年国内微车销量同比增长16.58%,与2000年26.4%的增长率相比,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
但上述两个利空还不足以动摇昌河扎根微车领域的信念,道理很简单,化油器汽车退出市场是大势所趋,微型面包车风光数年,已经完成了在大城市的历史使命。至于碰撞法规,对于所有的微车企业都是一视同仁,亦不足惧。真正令昌河深感危机的是另外两个因素:微型车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和各大城市的本地政策对微车的打压。
由于微车市场增长诱人,各大汽车集团纷纷向该领域延伸产品线,市场竞争主体急剧增多;而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加入WTO,进口汽车关税大幅下调,降价压力迅速波及经济型汽车领域,夏利、吉利、羚羊、富康、赛欧等一系列车型纷纷推出“跳楼价”,这对于本来就薄利的微车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此外,竞争对手的迅猛发展也让昌河压力倍增。2001年,长安销售微车18万辆,远远超过其他三强;而哈飞已经连续两年取代昌河位居微车行业老二;而柳微虽然位居第四,但其投靠了上汽集团后,后势不可低估。2002年,昌河一度感到了被淘汰出局的危险。
更为致命的,是各地“土政策”给昌河造成的压力。从2001年开始,各大主要城市纷纷对汽车排量进行限制:上海市宣布从2001年9月22日起,禁止1.2排量以下(含1.2)汽车上高架行驶;而广州亦于同年宣布,1.0排量以下(包括1.0)汽车不再核发牌照,已领取牌照的则必须在划定范围内行驶;北京、大连、沈阳、武汉等城市也纷纷推出类似政策。
对于立志生产中国最小排量汽车的昌河而言,这简直就是一张张“死亡通知书”。昌河的主营产品——北斗星车排量为0.9,无法进入汽车消费能力最强的大城市,给销售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
迫于压力,从2001年开始,昌河不得不从日本铃木公司进口1.1、1.2排量的发动机,在此之前,北斗星0.9排量的发动机是购自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和昌河同属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而与北斗星狭小车身匹配的大排量发动机国内企业均无能力生产。
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有二:生产成本提高并拉动整车售价,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微车的价格优势;同时还令昌河在核心配件上受制于铃木,这无疑增加了铃木在谈判桌上的筹码。
留给昌河的出路已经很明显:在巩固微车优势的同时,进军增长最为迅猛的轿车市场,丰富产品线,方可突围。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