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价,应该瞄准谁
在市场上,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上,严密关注对手的一举一动,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已成为各大企业的日常事务之一。
在北京北方汽车交易中心,一位经销商毫不讳言地说:“现在我们的很大一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跟踪对手的动态上,特别是价格动态。”他笑着说:“有时觉得这就像是百货超市的做法。以前可不是这样。”
但是,有专家指出,这是不够的。
“企业经营的环境要素,不仅仅只有竞争对手。”复旦大学余光胜博士说:“影响价格策略的也不只是竞争对手。”他认为,过分依赖于对手的行动来做产品的价格决策,会使企业忽视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客户的需求。
不管是什么样的“人盯人”战术,主要体现的还是业内对手之间的高度关注。然而,作为价格主体的产品,不是要提供给对手使用的。因此,价格调整策略,更应该关注最终消费者。从竞争意义上说,“人盯人”式的降价竞赛,顶多还只是打了个“擦边球”。
最近,这种“被迫式主动”的降价做法引起的负面效果,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客户所体会到。一位刚刚购买某型1.6L的用户说:“这车降价后,发动机的隔音垫就不是标准配置了,如果不用隔音垫,车开起来感觉噪声会比较大;另外,CD机也换成卡式录音机了。”这位用户委婉地表示了自己的担心:“这还是看得见的降价减料,如果一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也这样的话,这种降价对消费者还有什么意义呢?”
据了解,只顾在价格上与对手保持步调一致,却忽略满足客户基本需求的情况,还远不止这一个例子。
当然,更多的车型是在降价的同时增添配置。这种做法是消费者所喜闻乐见的,但它也有一种不确定性的影响,那就是可能导致以前常说的“持币待购”现象。近来,记者碰到好几个计划今年买车的人都因为市场频繁降价而采取继续观望态度。一位朋友说:“普遍降价之后,市场上的好车越来越多,我都挑花眼了。看这架势,下半年车价还得降,所以我还是等等再说吧。”
对于已经买了车的人来说,听说自己刚买的车又降价的消息,多半会感觉自己亏了,可是这事在今年偏偏又经常发生。近来记者就在一些场合听说,一些人不能不体验“刚刚买车车就降价”的不舒服感觉。
察看评论详细内容 我要发表评论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