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忧:汽车产业又多了一道门槛
3C认证制度与此前一直实行并且以后仍将继续发挥效力的、由发改委负责管理的产品目录审批制度多少有些相似,但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来说,从今年8月1日起,它们在申请新产品生产时,又多了一道手续,除了上报国家发改委,要进入“目录”名册外,还要再花上一笔数目不小的3C认证费用,得到认监委的许可,而公安部门、交通部门和环保部门的一系列检测也都是它问世之前需要迈过的一道道门槛。
据此,中国汽车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发改委的“目录制”自有它存在的道理,整车项目能否投产总得有个凭证才是,而汽车企业的新产品也正是要通过这个“目录”发放到全国各地,发放到税收、公安、工商等各有关部门手里,这样这些部门在进行检查的时候也就得到了依据,没上目录就进行生产的产品一定是违规的。认监委的3C认证制度是世界各国政府所采取的一种惯例性的产品准入制度,中国加入WTO,实现与国际接轨,这个制度很重要。同时,公安部门负责给车辆上牌照,因此它的检测也是必要的,交通部门专门管理车辆、管理车与路的问题,而环保局负责车辆的环保,这一系列的检测一时间听起来似乎都有各自存在的道理,但是这许多的审批手续难道就不能精简一下吗?
贾新光认为,有这么多制度同时存在,一方面是政府各部门“勤政”的表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汽车工业的根本性问题:管理部门之间缺乏协调与统一,多套独立的管理体系共同干预汽车工业。据了解,在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很多部门涉及到汽车行业管理,但通常会有一个“汽车基本法”对汽车的生产、检测、使用、维修等等方面进行统一的规定,这样,由立法机构制定的统一法案就自然约束了各部门的权利冲突。贾新光表示,中国的汽车工业不妨也借鉴一下国外的管理模式,实行3C认证的意义应该不仅仅是在产品本身实现与国际接轨,对汽车工业而言,更应该有点儿深层次的触动。
什么是3C认证
所谓3C认证,就是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英文名称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缩写CCC。
它是我国政府按照世贸组织有关协议和国际通行规则,为保护广大消费者人身和动植物生命安全,保护环境、保护国家安全,依照法律法规实施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其主要特点是:国家公布统一的目录,确定统一适用的国家标准、技术规则和实施程序,制定统一的标志标识,规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凡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内的产品,必须经国家指定的认证机构认证合格,取得相关证书并加施认证标志后,方能出厂、进口、销售和在经营服务场所使用。
3C标志一般贴在产品表面,或通过模压压在产品上,仔细看会发现多个小菱形的“CCC”暗记。每个3C标志后面都有一个随机码,每个随机码都有对应的厂家及产品。认证标志发放管理中心在发放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时,已将该编码对应的产品输入计算机数据库中,消费者可通过国家认监委www.cnca.gov.cn的强制性产品认证标志防伪查询系统对编码进行查询。
需要注意的是,3C标志并不是质量标志,而只是一种最基础的安全认证,它的某些指标代表了产品的安全质量合格,但并不意味着产品的使用性能也同样优异,因此购买商品时除了要看它有没有3C标志外,其他指标也很重要。(经济参考报)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