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履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8月1日,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认监委”)已对包括汽车和摩托车在内的第一批列入强制性产品认证目录的19大类132种产品的3C认证开始实施执法监督。
绝大多数汽车产品已通过3C
根据认监委提供的信息,截至目前,全国绝大部分国产车均已通过了3C认证,进口车有90%得到了证书。除了大众、奔驰、丰田、宝马、日产、福特、通用等为中国市场所熟知的进口汽车仍将在中国市场岿然不动外,那些进口量较低的豪华型极品车也不会在市场隐退。
就此,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关人员告诉记者:“认监委曾在2002年第8号公告中规定了免于认证的6个产品范围,根据这个报告,在符合WTO原则的基础上,认监委对那些自有进口记录以来进口数量不超过20辆的整车产品提出了免办认证的规定。同时,也有一些跨国汽车公司非常看好在中国的市场前景,所以对申请认证表现比较积极,比如身价不菲的宾利汽车目前就已经拿到了3C证书。”
对于那些在8月1日以前已经进口到中国,但却没有通过3C认证的进口汽车将如何处置呢?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工程师任国勤在回答记者这一疑问时说,“这个问题其实并不突出,一方面,停留在港口保税区的进口汽车,其厂商大部分都已经提交了3C认证的申请,并获得了证书;另一方面,在实行3C认证制度以前,原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进口商品也实行了安全质量许可制度的CCIB认证,因此这些车必然是有CCIB证书的,我们特别针对这种情况设置了一整套完善的转换制度,因此这些已经进入我国海关的汽车基本上是可以在国内销售的。”
消费者对3C缺乏了解和认同
8月1日过后,记者来到北京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发现这里的汽车全部贴上了3C认证的标识,不论是国产车,还是那些被消费者熟知的进口车,由于绝大部分已经“过关”,因此3C并未给汽车市场带来多大波澜。记者发现,来车市购车的大多数消费者对3C认证制度缺乏最基本的了解,既不知道这项制度的具体内涵,也不清楚3C与自己有什么关系。所以,尽管经销商们在卖车时多了“已通过3C认证”这样一句无关痛痒的介绍,但大多数消费者对此似乎并不在意。
一位前来购车的刘先生这样告诉记者:“我觉得现在市场上的车肯定都通过3C认证了,不然是不会摆出来卖的,我不知道3C具体指什么,只是听说这是国家的一种检测标准,我想可能与我们关系不大吧,我们在买车的时候还是更加关注车型和价格。”根据记者在北亚车市的随机调查,像刘先生这样的消费者不在少数。
认监委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已经贴有3C标志的产品进行长期监督,并针对还未申请3C认证的产品进行执法工作,自8月1日开始,全国质检机构还将针对已经通过3C认证的产品进行全面的执法检查工作。
这种以政府身份出发,对产品安全性和环保性的高度重视当然令广大消费者拍手称快,但同时人们也在思忖:通过了3C认证的产品就真的安全了吗?如果在此之后,产品在安全性和环保性方面再次出现问题,应该由谁来担负责任呢?有关人士对此不置可否:3C认证虽然是为了保护广大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保护环境和国家安全的一种产品合格评定制度,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上去,其更多的考虑还是我国为了履行入世承诺与国际接轨的一种做法,至于能给消费者带来多大切实的利益,似乎并不是3C认证本身所要解决的问题。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