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汽车产业存在多年的散乱局面仍未改观。
汽车工业是规模效应比较突出的行业。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历史看,汽车企业数量不断减少并向寡头企业集中是一个发展趋势。
数据表明,1964-2000年的36年间,世界上轿车和旅行车整车制造企业的数量从52家骤减到10家,目前,已初步形成六大跨国集团和三家独立的汽车公司,即“6+3”格局。这六大跨国集团的汽车年产量均在400万辆以上,任何一家的年产量比目前我国的汽车总产量还要大。
但是,专家指出,目前我国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却多达100多家,全国有27个省(市)生产汽车,有17个省(市)生产轿车,有23个省(市)已建成轿车生产线,不少地方政府都把汽车工业作为本地区支柱产业。在汽车工业赢利效应的示范下,新的汽车项目纷纷上马。由于整个汽车工业竞争不充分,汽车项目赢利过于容易,导致跨地区的兼并重组仍存在较高的成本,政府主导型投资行为和地区间封锁仍较为严重。
三是汽车消费环境仍有待改善。
专家认为,近两年国家将“鼓励汽车进入家庭”作为扩大内需的政策之一,先后出台了汽车信贷消费政策、放开汽车价格、清理各种汽车收费项目等多项利好政策,使汽车进入家庭的时间明显提前。但汽车消费政策酝酿了10年仍未出台,汽车税费过高和搭车收费及不合理收费等现象仍较为严重;抑制汽车暴利、与国际惯例接轨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汽车召回制度在汽车业界的反对下一再流产;国家机关公务用车改革阻力重重;汽车产业政策摇摆不定的情况也时有出现。这些都成为汽车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