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中国汽车工业产业结构如何调整
产业政策的目标是形成三大集团,现在有关部门认为已经形成“3+X”的结构。然而根本问题不在中国汽车工业最后会形成多少大集团,关键是如何形成若干大集团。美国的三大集团完完全全是经由市场途径形成的;韩国的三大集团是钦点的,但韩国曾经是军事集权国家,况且韩国汽车工业集团现在还能算有几个;日本通产省在60年代初也曾经设想把日本汽车工业归拢成三大集团,遭到行业内外的强烈抵制,那么现在日本汽车工业算是几个集团?通产省当初的理由同中国经贸委的理由如出一辙:“为了强化国际竞争力,防止过度混乱,通过企业间竞争而最终实现产业秩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日本植草益《日本的产业组织》)”通产省的提案遭到了废弃,日本汽车工业却在竞争中越战越强,终于登上世界汽车生产王国的宝座。国内外的历史经验证明,仅仅靠保护,是无法形成国际竞争力的。现在中国汽车工业实际上已经形成国有、民营、外资三大资本结构并存的局面,而且民营、外资的发展十分迅速,因此将来中国汽车工业到底会有几强要由市场来说话。
3.汽车产业政策如何与相关产业政策配套
现在世界平均水平是8人一辆车,欧洲和日本是平均两人一辆,美国是接近一人一辆,中国将来会有多少汽车?即使按世界平均水平,数量也是非常庞大的。
研究这一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对这样庞大的汽车数量,不能不从各方面采取重大措施。汽车工业“十五”规划对这一需求估计极其不足,规划中特意指出:“轿车进入家庭不太可能出现爆炸型的需求,而将是依次渐进的。”否定“轿车进入家庭会出现爆炸型的需求”的观点,不仅仅使预测市场失准,还使汽车工业的发展受到误导。汽车产业的发展绝对不只是汽车工业一家的事。为了准备家庭轿车的需求爆炸,需要从产品开发、生产能力准备、销售服务体系建设、城市交通规划、使用条件建设、能源等诸多方面进行工作,由于否认了轿车进入家庭可能出现的爆炸型需求,这些工作都没有进行,因此不仅汽车生产企业出现生产能力紧张,加班加点,城市管理方面也出现一系列的问题,道路拥堵情况加剧,静态交通管理滞后,许多城市管理者对私人汽车的剧增毫无思想准备,惊慌失措之下作出的反应只能是“限制”。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之所以难以贯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许多相关产业认为这个产业政策只是汽车工业的政策,同时对相关产业并没有优惠政策。我们常常说汽车工业是支柱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然而事物都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相关产业的配合,汽车工业并不能一花独放,现在来看,相关产业的发展恰恰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前提。
特别需要有充分准备的是,中国在某些商品的消费方面经常创造世界纪录,如摩托车、家电、空调、手机等,可以预见,汽车的旺盛需求一旦出现,其规模一定相当惊人。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