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了不少网友对中国汽车品牌(民族品牌——您何时才能振作?、再议中国汽车业的民族品牌)的诸多评论,心里实在不忿,忍不住要出来抛几块砖头。这些网友其志可嘉,但其情不可悯,你们根本就不认清中国的国情,就乱谈一通,能引起一群同样不知天高地厚的毛毛小孩。中国汽车名义上起步是建国后,但是真正起步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真正起步是九十年代中,真正取得突破恰恰是去年。
![](/news/yjpl/10303/pic/0311icq7.jpg)
中国汽车工业缺的是什么?不是人,不是原料,是技术。建国后,我们称道的突破美帝国主义的封锁,其实浪费不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而且浪费了大量技术交流和积累的机会。德国、日本、韩国都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实现了汽车工业的腾飞,因为这是与当时国际大环境有关,我们是无可奈何。
这几十年说真的是把我们封得很惨,我留意这些网友所提有桑塔纳,云该车完全弄坏了中国汽车市场,并且引进完全是德国不生产的落后车型。的确桑塔纳德国或者欧洲都没生产过,在大众的博物馆里面也没有该车型存在,而这就恰恰说明,桑塔纳完全说明桑塔纳在中国以后已经蜕变成符合中国自己国情的车型;即使换个角度,桑塔纳能在中国充斥“解放”、“东风”货车的马路上开辟和奠定轿车的地位,其情就不可没。对于桑塔纳,我的意见是毁誉参半,甚至是功大于过。
再来谈谈我们汽车工业发展模式,世界上曾经发展非常成功的有两种模式,第一是以韩国、日本为代表的封闭式模式,现代汽车在发展初期,靠政府的强力支持,同时关闭所有汽车进口渠道和大部分零件进口,闭门造车,在消化福特的就款车型以后,造出了当时性价比很高Sonic等一系列车型,并以此打开澳大利亚的市场,从而走向世界;同样,日本在二战就大力扶持丰田和日产,并不惜以打压当时的本田为代价。与第一种相对应的是澳大利亚,他们采取的是完全开放市场,完全不建立本土汽车工业,对所有外资汽车来者不拒,澳大利亚利用这种很快实现了汽车大众化。
最后,亲爱的网友们,让你来选,在国际大环境中,中国汽车工业走哪条路好一点?第二条路完全是不用考虑的,第一条更是有前车之鉴。所以现在以市场换技术,逐步建立本土汽车工业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当然这中间要有段时间。
建议这些悲天怜悯的网友们投入到汽车工业里面来,用您们的豪情来做点贡献。正如以前在东风参观时,看见有个谈合作的日本代表,挥着拳头在喉叫:“这是我们干出来的......”让在场的我们大受刺激。
对啊,与其说,不如干。中国汽车业期待你们的加入,悲天怜悯的网友们!
PCauto原创文章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