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完新年,轿车降价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而且观点差异较大,有人还吹毛求疵地论证“价格战”和“价格竞争”的差别。
降价的观点认为2002年轿车销售暴增57%,净增37万辆,已经把近几年来的积存消费释放了,今年不会再有如此大的增幅。而生产厂家的增长贯性却刹不住车,初步统计,2003年至少有30余款新车型推出,各类轿车排产已达187万辆,比去年高增长的产量又增加了73万辆,加之进口汽车配额增加15%,供大于销已成定局,厂家想扩大市场份额,价格战在所难免。
对立的意见则认为,2003年宏观经济继续看好,国家鼓励汽车消费,消费环境日渐变好。在京、沪、穗等经济发达的中心城市及沿海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已经步入了轿车大批量进入家庭的阶段,私人购车已成市场主要亮点,这是较为稳定的消费结构,一般不会大起大落。至于进口车配额的增加,国家还会继续宏观调控,配额将主要用于进口关键零配件,而且汇率的变化也将抵消部分配额增加的效果。
此外从市场情况看,目前主要轿车产品仍然供不应求,预定、加价现象甚为普遍。风神新蓝鸟、波罗、宝来、西耶娜、爱丽舍以至中华、奇瑞等加班加点生产,仍不能保证供应。威驰的定单已排到了8月份,新雅阁买现货需要加价4万元,福美来需要加价8000元,北京现代的索娜塔加价1至2万元,想开设索娜塔的专营店,甚至动用高级领导人写条子。处于这种供销态势中的中国轿车业,你说还有降价的必要和可能吗?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分析家们各执一词,一些企业却不管这一套,元旦前就急不可耐地拉开了降价序幕。
先是广州本田以推出新版奥德赛为由,变相降价两三万元,天津一汽华利则公开降价9000元。过完元旦,红旗、猎豹、北斗星、长安铃木、富康新浪潮,接二连三地宣布降价,最高降幅达20%,掀起了一阵小高潮。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