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汽车消费空前火热,特别是9月份更是创纪录突破10万辆大关,在近90%私人购车中,有20%多的消费者贷款购车,可以说,汽车消费信贷是启动今年车市的一个主因。但是,在消费者选择汽车消费信贷一开始,这里面就布满陷阱。
我买车被骗
不久前,一位自称薛宗祥同事的人拨通了本报汽车时代热线电话称,在对薛宗祥购车分期付款明细表研究之后发现,经销商存在多种暗箱操作手法蒙骗消费者。
来电人列举明细表上十几项收费及计算方法确实也让记者一头雾水。之后,一份长达十几项的揭发材料传真至本报编辑部。
从传真过来的材料上看不出任何违规操作,而且价格公道,许多费用也都免掉了。本报记者随后展开调查,在对所有材料“研究”后发现疑点很多:一是信贷总车款不按实际车价计算;二是首付金额捆绑计算;三是首付比例不按规定计算。
很快地,记者赶往车主薛宗祥所在的公司,对整件事做了初步的了解:10月14日,薛一行三人前往车市去看车。同行两位一位是精明的上海人,一位是懂汽车的高工。
“应该说,我们这几个人不该被骗,但我们还是被骗了,”薛宗祥一脸无奈,“我本人也从事过十几年销售工作。”
看车、选车都没有出现任何问题,最后目标锁定在一辆价格10.28万元的金杯面包车。之后三人和一位姓孟的销售人员接触,“可不可以做10%的首付?”“车价格可不可以优惠?”薛询问,孟先生对这些问题都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最后,双方商定车价10.28万元去掉零头再优惠1000元,也即车价为9.9万元。另外,孟先生还答应免去存折费20元,保险押金100元,车辆抵押费148元和加装价值635元的内饰,总计优惠4703元。
[1][2][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