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三大集团”?门都没有
兼并重组是今年国内汽车市场的重头戏,6月14日,一汽、天汽联合重组签字;不久,一汽又与丰田达成了合作意向;9月19日,东风与日产签署建立全面合作伙伴关系协议;10月13日,上汽集团总裁胡茂元与通用汽车中国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墨斐在上海共同宣布:上汽集团将投资5970万美元,参与通用—大宇项目……面对三大集团的咄咄逼人之势,李书福又焉能坐得住?
“我们一直都在努力寻求对外合作,各种谈判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这个月中旬,我们就将与韩国大宇签订一项总值3000万美元的合作项目。”李书福毫不示弱地说。
徐刚向记者透露,过不了几天,李书福又将出访欧洲,“主要是到德国、意大利等国去考察市场,同时也为了进一步寻求合作,在此之前,他已经出去过两趟,一次是6月份到香港、印度等地作过考察,另一次是9月份到德国和意大利去访问,除此之处,吉利跟台湾、韩国的许多企业都在进行接触,有的已经谈了一年多了,比如大产国际集团和塔金属集团等等,有很多项目都正在谈,但现在还不便透露。”徐刚说,“即将与大宇签订的协议主要是模具开发方面的合作,涉及金额达3000万美元,而且今后的合作肯定会进一步加深。”
那吉利会不会加强国内的合作,有没有可能加盟“三大集团”呢?“加入他们?哼、哼,他们还在加入别人呢!不大可能。”李书福笑嘻嘻地对记者说。
国家支持“三大”可以理解,但也没必要天天说吉利是民营企业
相对于“三大集团”而言,李书福以前多少显得有些“异类”,在没有取得汽车生产资格之前,李书福喊得最多的是“中国人自己出钱怎么就不能造汽车了呢?”,上了汽车目录以后,李书福对其他汽车厂家的态度较以前要平和得多了。
“国家支持‘三大集团’是非常正确的,但国家支持‘三大’的同时并没有反对吉利干汽车,只要同意我们进入这个行业,就证明了国家也是支持我们的。”李书福说,“国家支持‘三大集团’,我举双手赞成,这样也能带动我们的发展,但千万不能割裂开来看问题,什么国营的、民营的、合资的等等,要看到这都是有利于中国发展的。”
话是这么说,但当记者反复提到吉利是一个民营企业时,李书福很有些不满,“怎么老是要分得那么清楚呢?吉利也是国家的定点汽车生产企业啊。”看得出,李书福对其“正规军”的身份还是相当在意的。
“三大集团”能搞重组,李书福自然也能搞,只不过重组的对象是他的亲弟弟李书通而已。8月5日,吉利集团与上海杰士达集团有限公司完成资产重组,吉利集团以部分非汽车类资产和承担部分债务的方式,置换杰士达集团轿车生产、销售项目的资产,这样既扩充了吉利集团的汽车生产能力,又抵制外界关于“兄弟相煎”的种种传言,可谓是一石二鸟。
“上海杰士达在8月底就已经停止生产了,停了以后转给我们来做,目前正在整改,这个项目是不会停下来的,杰士达明年就能推向市场。”李书福强调说,“我们兄弟四个感情非常好,大家都真诚相待,坦诚相见。”
吉利还只是一个“汽车婴儿”
在吉利汽车的发货现场,记者发现,有不少吉利车的前盖缝太宽,在前盖与大灯的接合部,有的竟然可以伸进一个大拇指,另外,还有不少车的车门也关得不够严实,有的甚至可以将四个手指完全伸进去,对此,徐刚表示:“这些小问题的确存在,集团总部也高度重视,但随着吉利集团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随着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的实施,以及‘质量黄牌警示’和‘下序是上序的用户’等质量管理措施的落实,相信吉利会逐渐走向成熟,不管是管理、质量,还是技术。”
吉利或许可以称之为是一个“汽车婴儿”,但李书福却不是,要造既便宜又保证质量的好车谈何容易,要实现2015年年产200万辆轿车的目标更是不易。
无疑,李书福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然而,2002年这一年当中,他所讲的、所计划的这一切,也许将成为他这一辈子最大的挑战。
[上一页] [1][2][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