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国内
外资采购汽车零部件 逾200亿美元难以下咽?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keen

[03-8-18 10:21] 作者:张召虎


  转型比阻击战更难 养惯了的中国配套商能否抓住机会

  据美国媒体预测,中国的扩张将让北美工具与模具业至少减少90万个工作岗位。已经有一些企业坐不住了,位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Wescast工业公司曾经手握三大汽车公司在北美70%的排气管定单。而据业界人士透露,福特已经告诉Wescast,2003年会从Wescast转移5000万美元的采购额到中国。Wescast的首席执行官RayFinnie拒绝评论福特的计划。但是他说,三大汽车公司正在非常明确地要求零部件供应商减价,这事已经关系到Wescast的生死存亡。有的美国公司则因为较早在中国投资,而转危为安。亚洲战略投资公司属下有15家中国工厂。公司出口很多零部件,例如制动密封件、柴油机喷射器和发动机等。今年,亚洲战略投资公司计划销售2.5亿美元,其中的20%将出口到北美。

  据美国汽车新闻网透露,一个中国的工程师每年薪金约为5500美元;而美国一家模具公司职员每年的保健费用就要7000美元。因此,一些模具公司也计划到中国建立工厂,追随主机厂以避开风险。

  矛盾的加剧,终于使美国汽车业工会宣布介入。许国桢称“他们拥有很大的权势,完全可以让我们的采购计划泡汤。”

  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顿午餐也不好咽,一方面是自己的实力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从靠人养的供应商向模块化开发的零部件供应中心转型的问题。解决不好自己的问题,国内零部件商可能还没想好怎么干,生意就已经被闻风而至,搬到中国的老牌配套商抢走了。

  福特中国采购中心去年5月即在上海成立,供应商技术发展部门经理于瑞林介绍,从2002年5月到现在,福特庞大的采购调研团队往返奔波于中国各大汽车配件生产商之间,目前已经完成了新一轮的采购。

  福特的全球采购是一整套项目管理的程序,它分为三个连续的过程:先由波士顿公司进行中国供应商的粗选;再由入选供应商进行正式的报价投标;最后按照严格的时间和质量与数量限制,以精益化生产的要求,进行小批量试采购。三个子过程,每个都由23个步骤来进行规范:从采购决策、部件设计、经过设计失效实验、流程失效实验等一系列精细的流程,到最后做出产品原型,并对原型提供可靠性测试和保证。经过如此严格的筛选后,福特上海采购中心已经组建了一个包含75家~100家供应商组成的供应商梯队,许国真称“这里面既有成套商,也有分包的二级配套商,但没有总成。因为大部分国内企业不具备这个开发能力,而且知识产权的问题也很复杂。”

  据透露,福特采购中心的网络供应商大部分位于长安福特嘉年华的总装厂附近,以便突出成本的集约化。这里面,超过七成的企业是中外合资公司或外商独资公司,只有30%是中国本土供应商。

  国内零部件厂首先要面对的是自己几乎为零的开发能力和众多企业负债率超过70%的窘态,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王登峰在第三届中国长春汽博会高峰论坛上发言时称:“由于历史原因,原来许多汽车集团是大而全的企业,大部分零部件都是由集团内部自己生产,主机厂自制率高,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内部配套体系。”前江铃集团董事长孙敏也曾经放言“有的配套厂做习惯了,开始要高价,甚至利润高出行业平均水平一倍多。”尽管加入世贸一年多,已经让配套商放下了架子,但这种内部消化的体制,却造就了慵懒的配套商,它不仅使零部件企业难以达到有效的经济规模,而且让通用、福特、戴-克来到中国的最终目标:模块化采购也变得前景不明了。(中国经营报)

[上一页] [1][2]

发给好友 专家问答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汽车搜索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