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启示:
(1)药物。“去疼片”其实不顶用,“红景天”至多有心理作用,因为高原反应既无预防药、更不存在特效药,唯一的办法是回复本来的生存条件[符合的氧气环境是唯一的“特效药”]。这15天旅途,最有效的是预防拉肚子的药物,维持基本正常的生活规律、代谢机能。还有就是感冒药。
(2)计划。如无明显高原反应,最好在帐篷住宿2晚。自驾车者保证下山精力,来不得半点虚伪[虚假、伪装]。
(3)强烈呼吁建立“骑马、登山游览区高原反应监测救护中心”。作为目前国内旅游热点,当地有关管理部门应尽早着手落实。对高原反应程度的判别,自身的尺度千差万别,加上一开始在意识上就有“好不容易到了这里,不上去就亏了”指引,往往酿就悲剧。对不在状态的强制下山,对突发人员快速转移下山。[让圣山远离悲壮。]
镜头3:高原抛锚。挂4L驱下山约莫1小时,离日瓦还远得很的上斜坡地段(海拔4000米左右),突然脱档动弹不了,时束手无策。钻车底发现是分动支架脱落,回到了空档位置,动力无法传递。折腾半天,仍不能复位固定。后雨杨对照其车结构(他的车子底盘很底,不好钻),来回努力也未能奏效。有当地人前来想帮忙,看他们外行的表现刺激自己再次钻底,鼓捣许久还是争取固定支架后在车里挂的想法,后来归于灵机一动吧,感觉挂上,一试车判断是4H位置。可能是太高兴了,没动再挂回4L的念头(缺乏临场经验),因为高原上车子没劲(未调点火时间,跟一路上调整皮带无直接关系),4H的配合很是为难,蹒跚回到稻城,几近衰竭。
这次不应发生的故障没能排除的话,属高度未遂凶险。其一,当其时仍处于高原环境,而且前不着村、后不挨店;其二,众人刚刚下山,体力几乎耗尽;其三,天黑,拖车不能成立。总之,不知该怎样去设想要是滞留在那里的情形和后果。
就算是一次考验吧。
[上一页] [1][2][3][4][5][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