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人员搭配
按理应事先拉练、磨合,不过,也许凑巧,总的下来资源分配还不错。本车的副驾蚝油、三驾QPS的表现非常优秀,也很谦让。
六、凶险回放
用了“凶险”两字,绝非夸大其词,本人以为后行者务必正视,多一些警觉,合理安排驾驶时间,细调驾驶状态,对不同路况严格控制行进速度。这是驾驶时须注意的。
****写到这里,看了新浪旅游论坛,在10月2日确实发生了一例“高原瘁死症”,分析起来属个人粗心、硬撑导致意识模糊,没有遵循“稍有不妥,立刻下山”的不二宗旨。这是登山时须注意的,同行者要互相监督、仔细观察,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容不得丝毫迟疑。
镜头1:未遂事故。中甸至乡城路段,基本上是泥沙路,天雨路滑,悬崖随处可见。由于刚开始塞车延误,到后来就不知不觉提速赶路,走至右拐弯段,属“脊背”路面,可能是打滑、速度快了点、或许有所分神,方向突然偏左,这是左边虽不是悬崖,而是大斜坡,侧滑下去车子必然翻滚!好在反应正确、迅速,回复正常后全车松了口气,当其时可是鸦雀无声,或者说乘员的冷静(吓蒙了)给了我妥当处理的环境。这是本人开车以来鲜有的一次虚惊、后怕,这起算起来属头号凶险时分。随后,及时检讨自己状态,加之还在下毛毛雨,而前路茫茫,且天已黑透,晚七点半决定停宿乡城。[这里没有英雄主义市场。]
镜头2:高原反应。我不知Tommy的感受如何,没在一起骑马上山,他下山时也只打了个照面,本人感受是头疼,但又不致于“欲裂”的程度。具体在丽江开始送“见面礼”了—身负背囊上旅店4楼觉得沉重,这感觉在中甸酒店就十分明显了,同时宣告头疼正式诞生!如此一直到骑马上山前,都是断断续续的微疼。[事后分析:本人属亚运动员脉搏,每分钟心跳次数要少,因而每次的需氧量要多些,高原氧气稀薄,以致大脑供氧不足。]
不过胃口一直很好,在稻城的午饭吃了两大碗,还有不少菜,在亚丁管理区木屋睡前还泡了杯面。可是,在半夜时分却全无抗拒地呕吐了,情形狼狈至极,这杯面是诱因![注意:千万不能吃后就睡。]另外,盖了2张被子,是棉的,心口及腹部上盖过于沉重受压是主因。[到了高原,最好使用自己带的睡袋:卫生、轻便、保暖。]
呕吐直接影响了第二天的状态,至少在心理上有挫折感,尽管骑马上山时还能转身自如,马夫甚至将牵马绳交由我控制,其间约有半小时下雨,这帽衣裤鞋经防水性能受了考验。好在住定帐篷(海拔有4600米吧)后的午饭,我又吃了两碗米饭。[想吃想喝就没事,这是最起码的判断。]
半夜,感觉心跳特别快(自己按脉搏),出一身虚汗,起身喝了不少热茶,吃了些朱古力和1粒去疼片。次日,留守看行李和休息,9点起来收拾野营系列用品(折叠很费劲的)后,一直到下午4点,主要是斜靠被子调和呼吸[不要完全躺下],隔着出去晒晒太阳,不时有马夫进来问是否要定马,断断续续吃了干粮(沙淇玛)、喝了1罐牛奶。下山骑马就轻松多了,步行登山的几位显得疲弱,约6点多抓车下山。这一整天没进一粒米饭,半夜回到稻城后没去宵夜。[跟QPS他们说,我牺牲登山机会是“老江湖”行为,这招叫“留有余地”,加之看管行李,看他们的表情(高山意识淡薄症),哎!白费心计。]
[上一页] [1][2][3][4][5][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