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02年的车市,大的方面有产业格局的变化,“重组、合并”成为使用率最高的词汇,正步入“战国时代”的中国的汽车产业从这一年开始真正成为世界汽车产业链条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小的方面则是汽车价格和新车下线的喧闹,市场甚至还没有学会在众多车型中进行选择。
车型越多,围绕着新车下线的期待和关注就越稀薄,这一趋势今后将持续发展,于是,2002年就成为一个分水岭,在新车下线上,“表演”与“观众”正从一个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
透过五彩缤纷、形式各异的亮相活动,曾经吊足人们胃口的2002年新车型又鲜活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威驰:最“全面”的亮相
出生日期:2002年10月8日 眼球指数:★★★★
作为丰田在中国第一个堡垒的第一张牌,威驰的亮相多少带着霸气。11.5万—19.5万的价格跨度一下子将自己置于几乎所有品牌的对立面。与天下为敌,对于刚刚本土化生产的丰田来说,显得过于张狂。
威驰的张狂一定程度上来源于“牛头标”的品牌知名度。从上世纪70年代就与中国汽车产业发生接触的丰田留给中国老百姓最深的记忆莫过于“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的广告词。也正因为如此,似乎一辆车只要顶着这个牛头标,就一定能在市场上走俏,皇冠、佳美、陆地巡洋舰、考斯特无不如此。而刚刚亮相不久的威驰据说订单已经排到了2003年年底。
威驰霸道的另一个原因却是丰田出奇的谨慎。对于离奇的价格跨度,丰田的解释是“经过调查要适应消费者不同的需求”,而实际上丰田更多是把威驰作为检验中国车市的“实验品”,先圈一个最大的盘子,然后切割开来一块一块卖,哪块好卖,就把今后总攻目标定在哪儿。
威驰的名字丰田的解释是“开始出发、旅行”的意思。对于威驰来说,尽快找到自己的突破口,进一步增加性价比和提高明显不足的产能是其开始“驰骋”中国车市的当务之急。
索纳塔:最“迅速”的亮相
出生日期:2002年12月23日 眼球指数:★★★☆
原计划与同胞兄弟千里马同一天下线的索纳塔延迟到12月23日才浮出水面。之前,虽然一直保持低调,但还是成为了媒体攻击的靶子。索纳塔的亮相似乎惟一可以炫耀的是它创造的所谓“北京速度”。从签署合作协议书到生产线启动仅用了8个月,4月北汽控股与韩国现代签署合作协议书,5月,在汉城签署合资合同;6月,两款车型在天津进行正面碰撞实验;7月,中方筹备组人员到位;9月,国务院通过审批项目;10月,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1月18号,生产线启动,12月23日,索纳塔下线。
索纳塔最大的问题是在吉祥的11月18日来到时,北汽的生产线上还没有一辆完整的轿车。匆忙从韩国来增援的近似整车的散件又卡在了天津保税区里,这甚至牵连了起亚这个同门师弟,现代车系在匆忙中完成了自己的中国亮相。
由于立项时业界就有质疑,此后又麻烦缠身,如今索纳塔已经不再标榜自己是当然的北京出租车,不过从还算火热的订车队伍上看,只要产品好,不必事事都“扶持”。
中华:最姗姗来迟的亮相
出生日期:2000年12月16日 眼球指数:★★★★☆
好事多磨,这话用在“中华轿车”身上最恰当不过。从中华轿车2000年12月16日在沈阳下线到今年8月20日在北京正式亮相,人们足足等待了一年零八个月。这一期间,中国的汽车产业经历了最动荡不安的一段日子,入世洗牌、车价跳水、新锐迭起。另一方面,在这一年零八个月的时间里,媒体对华晨产权的爆炒、缔造者仰融的出局、“准生证”的难产等诸多因素,又为中华轿车的前景蒙上了一道迷雾。试想,以今日中华轿车的好评如潮,如果早生一年,将对中国车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
中华的看点有三,一是号称除“红旗”外中国第二辆自主整车知识产权的轿车;二是气派的外形,车身采用大弧线型,车长4.88米,达到C级全尺寸,迎合了国人“好面子”的爱好;三是16.98万元的售价,便宜。亮相几个月销售火爆,年底还得了“年度风云车”的大奖,但有关中华车做工粗糙的说法也不绝于耳。最艰难亮相奖颁给中华是希望中华能尽快成熟起来,增加工艺,添置必要的装备,使计划中的豪华版真正成为一款经典的中国轿车。
宝来1.6:最水到渠成的亮相
出生日期:2002年6月5日 眼球指数:★★★☆
被称为中国第一辆“驾驶者之车”的宝来1.8T、1.8L轿车去年底投放市场后,以其时尚个性的运动造型、激情动感的驾驶乐趣、安全舒适的技术特性,征服了那些充满活力、思想开放、富有现代品味,具有强烈事业心的成功人士的心。半年以来市场一直供不应求,销量连续3个月超过3000辆,在同档次车型中占40%的份额。
宝来1.8T、1.8L好处多多,可以挑剔的地方只有一个:贵。品牌已经树起来了,囊中羞涩的那批宝来爱好者其实也很想把银子放进一汽大众的口袋,宝来1.6的推出便显得水到渠成。
宝来1.6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站在了巨人(宝来1.8T、1.8L)的肩膀上。据悉,一汽大众根据“民意”,明年要推出加大后排空间的新宝来。
优利欧:冲劲最猛的亮相
出生日期:2002年3月30日 眼球指数:★★★
7.69万元的三厢优利欧首批投放300辆,闻讯而来的80多家经销商,每家只能分得三辆半车。这样的亮相新闻多少有那么一点幽默的成分。而且这样的幽默一直延续了一年,产能严重不足成了制约优利欧壮大自己的最重要瓶颈。
从优利欧这个名字可以看出,当时“老李”的目标是针对夏利和赛欧开炮的。的确,从配置来讲,优利欧与市场上10多万元的轿车水平相当,安全气囊、天窗、动力转向、中控锁、CD等一应俱全。“我最便宜我怕谁,”手持价格屠刀的优利欧所具有的市场优势非常明显。被市场认为“只会造便宜车”的李书福希望凭借这款车敲开中档车市的大门。
一时,将优利欧与夏利、赛欧、#{16派力奥16}#等车型的比较分析文章一篇又一篇见诸报章。优利欧冲击市场箭在弦上。但优利欧从此没有下文,吉利2002年的关键词换成了“练内功”。据透露,吉利也觉得优利欧亮相有些冲劲过猛,与其冒进市场不如先把拳头收回来。不过,在产能扩大之后,吉利将强势推出全新配置和内饰的优利欧,中国车市还是会淋到这一场迟到的大雨。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