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爆
2002年进口汽车市场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劲走势,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火爆场面:
——总量增长近六成,每月进口1万辆
今年1至10月,累计进口100334辆,比去年同期64071辆增长57%。去年平均每月进口6000辆,今年平均每月进口1万辆,进口车从数量上讲,由于基数较小,相对今年高速增长的需求和大幅下降的关税而言,这个幅度是比较适度的。其中进口轿车56378辆,比去年同期41816辆增长35%;进口越野车24356辆,比去年同期9609辆增长153%;进口小客车9601辆,比去年同期4069辆增长136%;进口货车5674辆,比去年同期2576辆增长120%。相对而言,轿车进口增长幅度较小,基本与国内汽车工业产销35%的增幅同步,但轿车仍然是所有进口车种中的绝对主力车种,占56%。
——六成都是日本车,平均单价2万美元
在所有进口的10万辆车中,从数量上看,日本车62642辆,占62%;德国车15119辆,占15%;韩国车6439辆,占6.4%;法国车3945辆,占4%;美国车2504辆,占2.5%;瑞典车1990辆,占2%。从金额上看,日本车平均单价22062美元,累计金额为13.82亿美元,占总金额约55%;德国车平均单价42858美元,累计金额为6.48亿美元,占26%;韩国车平均单价为16298美元,累计金额为1.05亿美元,占4.2%;法国车平均单价为13579美元,累计金额为0.54亿美元,占2.2%;美国车平均单价为34612美元,累计金额为0.87亿美元,占3.5%;瑞典车平均单价为35899美元,累计金额为0.71亿美元,占2.8%。
可见,从数量上看,日本车和德国车合计占77%;从金额上看,日本车和德国车合计占81%,日本车和德国车在进口车中占绝对优势。
——中档轿车日本占优,高档车德国是赢家
从排量来看,小于1.0升的占312辆,平均单价为5103美元;1.0至1.5升的占1293辆,平均单价8134美元;1.5至2.5升的占40138辆,平均单价17569美元,占全部进口轿车的71%;2.5至3.0升的占6888辆,平均单价30198美元,占全部进口轿车数量的12%;3.0升以上的占7740辆,平均单价47378美元,占全部进口轿车数量的14%。
从国别看,2.5升以上,德国车占1万辆,占这一排量的68%;1.5至2.5升,日本车占27473辆,占这一排量的68%。应该说,非常有意思的两个68%,说明两国在轿车的各自排量中占有特殊的地位。
——丰田是大霸主,紧随其后是日产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进口车在各车型中的比例:小型客车4825辆,占全部进口小型客车的50%;轿车30558辆,占进口轿车总量的54%;越野车20710辆,占越野车总进口的85%;载货车4618辆,占载货车总进口的81%。可见,日本车在越野车和卡车进口中占有绝对优势,在七座旅行车和轿车中占有一半的份额。
从厂家车型分布看,根据日本海关的资料,1至10月出口中国的日本车总计为50019辆。其中小轿车29328辆,七座旅行车4649辆,越野车19351辆。各厂家和车型的进口数量如下:佳美13843辆,风度11602辆,阳光2139辆,思域594辆,凌志430共478辆,凌志300共257辆,凌志200共300辆,丰田大霸王3404辆,本田小溪1055辆,丰田RV4共1400辆,本田CRV2600辆,丰田沙漠王8543辆,丰田普拉多7099辆,日产奇骏吉普1500辆。
变数
进口车市场除了受整个汽车市场大气候的影响外,现阶段还有其独特的运行规律,其独特性体现在影响进口汽车市场的五大因素上。
进口车经销商除了要关注正常的供求层面的关系外,还要特别关注以下五个因素的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综合作用的效果。
1.关税
进口关税直接影响进口成本,2003年是我国加入WTO后进口车关税下调的第二个年头,按承诺,2003年1月1日,排量3.0升以下原为43.8%的关税降到38.2%,排量3.0升以上的原为50.7%的关税下降到43%,下调幅度只有5.6至7.7个点,下调幅度相对较小,若是反应到一辆价值30多万元左右的进口车上,下调价格降幅不到1万元,对高价位的车而言,降幅稍大一点。
2.汇率
汇率因素是最难预测的,而且汇率对整个车价都直接产生影响,不仅影响货值部分,而且影响关税部分,而关税的下降只影响到关税部分,所以某种意义上讲,汇率对进口成本的影响更直接更敏感,今年上半年进口车价格的变动主要就是汇率变化造成的。汇率的波动很容易消化掉关税下降的降幅,也可能进一步扩大降幅。2002年8月,人民银行对汇率的预测比例估计为1美元在0.9至1.1欧元之间,1美元在115至125日元之间,但下一步怎么变动还需要密切关注。
3.许可证
许可证的发放数量、结构和进度影响着进口通道是否拥堵,某种意义上也直接左右着进口车的供求关系和价格水平。
4.国产车
2003年将上一大批新车型,这些新车型与进口车几乎完全同步,特别是SKD组装的更是如此,这样进口车在车型和技术含量上的优势将大大削弱,原来进口车价格比同档次国产车高30%的幅度也会降低,而且国产车随着产量的提高,价格优势进一步显现,具有较大的价格调整的能力,所以进口车经销商在选择车型时要避免车型直接冲突,在价格定位时也要有所错开,经营进口车必须考虑国产车的变化。
5.需求
2002年需求高速增长,2003年需求会保持多大的增速,对进口车的需求又会有些什么变化,特别是随着国产车型尤其是SKD车的增多,与进口车越来越同步上市,国产车基本上能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进口车经销商要关注消费者心态的变化、消费倾向的变化,精心选择车型,做好市场定位。
走势
2003年的进口汽车市场,从目前看,无论是汽车市场外部经济环境和消费环境,还是政府的政策层面,以及消费结构和供应层面等,总体上都会促使汽车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影响进口汽车市场的五大因素目前看也没有大的变化,所以2003年进口汽车市场总体上将呈现“总量继续快速增长、价格稳中有降”的局面。价格上不会像2002年出现这么大的大起大落,同时目前进口汽车价格仍处于高位,2003年随着有关政策的到位和国产车价格的调整,国产车之间竞争的加剧,进口车价格将稳中有降。下调幅度不会很大,时间上也是逐步到位的。但有两大因素仍需密切关注:一是汇率的波动,如果汇率下浮,进口车价格跟着下调;二是国产车价格的调整力度,目前进口车价格的高位某种程度上是国产车价格高位支撑着的,如果中高档国产车价格有较大调整,进口车价格同样会回落。两者是密切相关的。
进口汽车就总量而言,根据对WTO的有关承诺,进口汽车的总量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但进口整车的政策不会有改变,增长仍然是适度的,加之需求仍然较旺,需求的增长将消化掉进口的增长,目前进口车供求关系大的格局不会有变化,进口车供求矛盾会相对缓和,价格稳中有降。
另外,随着2005年1月1日取消配额的日益临近,国外汽车厂商正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快进口车网络建设和抓紧网络布局,这也将进一步加剧进口商之间的竞争。
总体上看,进口车和国产车是互相替代、互相弥补、互相竞争的关系,国产车经营以后要考虑进口车的变化,进口车经营更要密切关注国产车的变化。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总的说,国产车永远是主角,进口车只是配角,这种格局不会改变。
从进口车与国产车的竞争力比较看,进口车进口到岸价CIF价格都是比较低的,所有进口车的销售价格仍是CIF价的两倍以上。这意味着进口车随着关税的降低和控制力度的放松,进口车对国产车仍然存在很大的压力。
但是,在现有过渡期内,政府的相关政策不会改变,在现有保护力度和政策水平下,2003年进口车对国产车只构成有限竞争,不会对国产车产生太大压力,国产车竞争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国产车之间的竞争。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