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蜀谈话时的表情十分丰富,时而亢奋,时而沉寂,时而流露出一种孩子般的天真。
趁她梳理自己思绪的时候,我小心地掉转了话题:“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和练卫飞联手搞汽车营销的呢?”
王蜀眼中的练卫飞
王蜀的反应是很快的。她说真不好意思,过去的事一扯起来就收不住了。接着,她便把思绪从往事的追忆中转到了现实中来。她先介绍了一下当时的背景:“1998年以前,在广州做汽车经销的大多是广东人,当然是男的多,有女的但很少。当时主要是做进口车,那会儿很赚钱。后来,那些赚了钱的人没事干,沦为休闲一族,整天不是打麻将就是喝茶聊天。也有一部分人是属于思考型的,练卫飞就属于这一类。他是西南交大毕业的,是一个从很穷的农村里出来的人。大学毕业后,他被分到广州的公交公司,在办公室做办事员。那时,他就抱定了一搏人生的心态,不管是不是份内的事,包括别人不肯做的事他都抢着去做。用他的话讲,属马的人就是要吃苦耐劳。后来,他被领导看中,才得以从办公室里走出来,接触到外面的精彩世界。”
王蜀笑着说:“其实,说起来,练卫飞的经历既简单又丰富。在汽车营销这一行,他先头做得很小,只做进口车这一块,但他的运气确实不错,到了1997年时,他在广东私营的汽车经销商中,规模已经做得比较大了。”
在谈到她与练卫飞是怎样合作时,她说:“练卫飞最早有两个合伙人,一个是属于有资金没点子的那种,另一个虽然没资金没点子,但却有些可以利用的社会关系。三人合作了一段时间之后,那两个人挣了些钱就不想接着往下做了,于是就撤了出去。练卫飞在这种情况下开始寻找新的合作伙伴,于是,他和我就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一起。”
“我最看中练卫飞的地方是他的抱负。他的目光远大,做事脚踏实地,每天玩命地工作却不完全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更大的追求。”
据王蜀讲,在与练卫飞合作之前,她曾在香港做过两年多的汽车营销,积累了一定的实力。当练卫飞请她联手时,她早已闻知练卫飞的大名。
“为了上广州汽车博览中心这个项目,我们进行了反复的评估和多次的探讨,去过许多地方考察,包括国内和国外。考察得出的结论是,上汽车博览中心这样一个大项目,首先要在地理位置上占据优势,但成本却非常高;其次是搞这样一个平台,经营模式如何做?练卫飞认为,如果是搞第二个‘亚运村’就没什么意义了。当时,全国有不少人在搞汽车交易市场,但规模都不算大。在考察中我们发现,国外大多数汽车经销商采用的都是汽车专卖店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需要具备良好的购车环境和现代氛围。我们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有没有这么大的能量把汽博中心撑起来,尤其是服务、营销到公共关系这三大块,因为这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经过慎重的分析研究之后,我们找到了自己的优势,这个优势就是我们已经想这么去做了,而当时很多人既没有这种想法,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去做。特别是在许多汽车经销商只考虑把钱装进腰包里时,我们却敢于投资硬件环境,先搭建这样大的一个平台,然后再来操作这样一个企业,再做自己品牌,那时候真的没有人敢这么去做。因为这一切都需要大量的投资。练卫飞的观点是,既要做自己企业的品牌,又要企业有自身真正的实力,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够抵抗各种风险。现在看来,练卫飞确实是有眼光的,也是有魄力的。再比如,当时在决定要不要拿下这块地时,有些人是犹豫的,但练卫飞很坚决,他表示,即便是业主已经与人签了合同,他也要花高价把这块地给拿下来。”
[上一页] [1][2][3][4][5][6]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