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战应该如何打?
“降”字当头并非一无是处,“就吉利、奇瑞这样的厂商而言,如果没有当初的低价入市和后来的频频降价,就不可能有它们的今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经济型轿车的降价空间肯定还是有的。”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研究所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同时强调,降价空间应该从价值链上来找,这根链条一般有三个环节:一是设计环节,不断改进提升的设计总是可以用最小的成本实现最优的功能;二是零部件采购环节,整车厂商基本上要外购70%到80%的零部件;三是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环节,其中包括对人员、设备、生产、储运等管理。
他认为目前我国经济型轿车的降价背景大致有二:一是自己不用花大力气去做研发设计,这里就有机可乘,即便降价也有钱可赚;二是零部件先行降价或降低配置、更换零部件,把这部分拿出来做所谓的让利,这些在业内已经不是秘密。
“要通过压低成本来降价,而不是自身问题未解决就一味楞降,赔本赚吆喝先倒下的肯定是自己。楞降的结果一是零部件厂商被压跑了或压垮了,还有企业的效益降低了,一味靠降价也无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无异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贾新光认为,降价空间实际上是和市场空间密切相连的,有的车一降再降也无人问津,有的车价外加价仍然趋之若骛。只要消费者觉得花这些钱值,这个产品就有生存空间。
“降”字当头在新华信市场研究有限公司总裁林雷眼里是一条不归路。他认为经济型轿车生产厂商务必要慎重选择降价方式,用性价比和使用体验两条准绳同时来约束降价行为,尽量用“以性能为中心”的性价比取代“以价格为中心”的性价比。
“不要忽视消费者对于汽车‘享受价值’的要求,减配置的底线应该是消费者的最低享受预期水平。”他表示,汽车消费由购买和使用组成,买车的时候考虑性价比较多,使用过程则是用享受程度来考量的。降价在短期内使轿车销量上升,长期来看却可能影响了车的品牌形象。现在一些基本配置的车,价格很低,然而配置却减到了基本不能开的地步。他觉得这属于自毁长城。
他建议,经济型轿车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性价比不降,二是消费者的享受体验不降。性价比应该以性能为中心而不是以价格为中心,要让消费者感觉到值;即便是降价,也要达到人们的最低享受期望标准。最有问题的情况在于产品不变,直接降价。最好的方法在于不降价,而增配置,让大家感到档次没降,但是效用增加了。
林雷分析认为,对于经济型轿车来说,降价是一个必然的分化阶段,是产品寻找用户群和固定用户群的阶段。对于厂家来说,盲目跟风是不对的,应该比较仔细的研究一下自己的定位是什么,什么人群是自己的目标人群。
他表示,目前经济型车的降价不是产品积压造成的,是产品供不应求的降价,通过降价在寻求市场定位空间。对于企业来说既可以向上寻找自己的用户群,也可以向下寻找自己的用户群,空间都是有的,这实质上是一个品牌的分化过程,是市场选择特定的目标消费者的过程。(中国经济时报)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