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评论 / 媒体聚焦
[国际评论] 克莱斯勒能否在市场中重夺失地?

出处:新华网汽车频道
责任编辑:keen

[03-6-17 10:24] 作者:补石


新华网华盛顿6月16日专电 自1928年购入道奇后,克莱斯勒的实力迅速扩张,并成为在美国汽车史上存活下来的三巨头之一。但70年代以来,克莱斯勒开始走下坡路,直到1980年尴尬地接受了美国政府的“保护”。此后,尽管在传奇人物艾柯卡的带领下一度重振雄风,但这些年,克莱斯勒在美国汽车市场中一直坎坎坷坷,靠提供销售优惠度日,不但长期沦为福特和通用的陪衬,还在2000年被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收购,成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里的配角。不过此一时彼一时。近来克莱斯勒再显生命力,而带来这种希望的,是两个来自奔驰公司的德国人:现任克莱斯勒首席执行官、49岁的蒂特·蔡策,和42岁的首席运营官沃尔夫冈·伯昂哈德。

  蔡策一反克莱斯勒的传统做法。他痛感克莱斯勒最大的弱点不是车不好,而是制造成本太高。要想降低成本,最便捷的方法到最便宜的地方去生产,或是用世界各地最便宜的零件生产。这个道理说起来容易,但要在克莱斯勒这种庞大,而且有着自己传统生产方式的大公司中实施,是相当困难的。不过,从最新车型“Crossfire”的生产当中,人们已经能看出克莱斯勒的动向。

  Crossfire是克莱斯勒的一款运动型轿车,虽然外表有几分奔驰车的影子,但它实际上是克莱斯勒的车身,奔驰的部件。其39%的零件,包括发动机、变速箱、悬挂和电子零件,都是在奔驰厂生产的。Crossfire下线只用了两年,投入成本不贵,只有2.8亿美元。特别值得一提的是,Crossfire不是像传统的克莱斯勒车那样尽可能由本厂代包,在美国这些大厂的工人都是工会成员,工资成本高,Crossfire由公司外面的供应商,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工人,在外厂生产。

  这对克莱斯勒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转变。过去75年,克莱斯勒从设计图纸到汽车下线销售,向来是肥水不外流。新的发展方向意味着,在人力资源到油漆供应等许多层面,克莱斯勒将更多依靠奔驰和三菱这样的合作伙伴,以及其他供应商。蔡策的这个新理念如果贯彻下去,克莱斯勒将省下大量固定投资,雇员也将减少,这将使克莱斯勒具有巨大竞争优势,并保住它美国越来越小的市场份额。

[1][2] [下一页]

发给好友 专家问答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相关文章:

·汽车市场销售疲软 克莱斯勒出现大幅亏损
·两车铁格栅相似 捍马被怀疑抄袭吉普?
·市场价格大战 克莱斯勒第二季度大幅亏损
·美三大汽车巨头面临在2010年前倒闭的危险?
·市场疲软 戴姆勒克莱斯勒放弃在加拿大建新厂
·赢得轿车市场 通用与克莱斯勒涉足警车市场!
·美国四月汽车销量约为1300万至1320万辆
·名车中国造!戴姆勒-克莱斯勒将在中国设厂
·车市低迷 三大汽车巨头4月份销量下降
·宝马上月落地中国 奔驰也密谋“中国制造”!
汽车搜索
栏目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