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KD、SKD让中国汽车国际化的时间表提前,却无法助力在国际化边缘徘徊的中国车界迈过这个节点。我们难以想象,有一天,所谓参与国际竞争,竟是拿着人家的技术和产品去叫卖;即使是自主开发的产品,能够以低价出位,但和日韩产品相比,又欠缺了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坚固。也许那就是中国汽车业开始为其高速发展还账的时候了。
对于一直在“价格战”中拼杀前行的中国汽车企业,应该归位去寻找自己的核心价值。不在技术上领先而能做行业领导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目前车界核心技术连带着自主品牌的缺失,又让这种回归变数丛生。中国汽车市场90%的份额由跨国公司主导,主流品牌的盛名之下,其实也有被“套牢”的无奈。
相比之下,中华、奇瑞和吉利则是以另类为自主品牌的发展寻觅到另一个成长的空间。他们的出现,让国际梦想被边缘化的中国汽车业看到了另一个出口。技术越来越成为一种世界性产品,花钱就可以买到,而品牌是要靠自己经营打造。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期待未来能有一个品牌,与市值200亿美元的宾利相媲美,但我们还是能够梦想,会有一个与丰田、现代比肩。
有意思的是,曾高举自主品牌的华晨,还是忍不住傍上了宝马。或许这是企业经营的需要,毕竟中华为华晨带来的更多是名,却紧缩了可观的利润空间,宝马项目应该带来一些积极的效益。但对于整个汽车产业来说,在这样一个自主品牌需要强化的时刻,具有原创意义的华晨却来了一个转弯,不禁让人想到,当年甲壳虫作为第一个以“小”为定位的汽车冲击美国市场,结果在以大为美的美国市场上脱颖而出。其经典的广告词就是:“想想还是小的好。”而其后,大众汽车在美国转而推出了一系列大型车,没有再强化这一原创的概念,结果被日本企业抓住机会,挤占了相当的份额。当承担着某种精神力量的概念在流失,我们也只能在这里杞人忧天了。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