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步入大规模生产阶段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从三四月份的全国汽车产销量统计来看,1至4月份轿车产量达到56.54万辆,比上年同期增长1.1倍,开始出现产大于销的局面。4月单月产量达到16万辆,继3月超过15万辆以后“再次迈出惊人的一跃”,其中天津一汽、上汽集团、长安汽车等主要轿车厂商4月份轿车产量也创造历史最高水平。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已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为此,记者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研究部副部长冯飞,他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已经开始步入第二阶段———大规模生产阶段,这一阶段必将给中国汽车产业带来各种变化。
■汽车企业竞争开始升级
冯飞认为,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下,中国的汽车产业还有几十年的发展期,在这几十年内,汽车市场持续高增长的势头不会减弱,而且将长期持续下去。但是汽车制造业进一步分化将越来越突出,一些中小的汽车厂商在市场竞争中将没有立足之地。
从汽车产业来看,将来可能会形成几个群组,第一类是目前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和跨国汽车企业形成的合资公司,这一群组的特点是产品系列比较全,包括商用车、乘用车等,从低档到高档,可能有些企业还会有低价位车;第二类是一些针对特定市场的汽车生产厂商,这些企业在某类车型上有一定的市场份额,能在某些特定市场上生存;第三类是一些新生的汽车厂商,主要是一些民营的汽车企业,这些企业机智、有很强的活力。
冯飞认为,随着这种企业分化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出现,一些中小型的、半死不活的汽车企业,将来可能要遇到一些问题。当然这对优化汽车产业结构是有好处的。另外,他大胆预言:中国目前的汽车销售是针对国内市场,而5年之后,会形成大规模出口的格局。现在,中国在制造业表现出来的优势还没有真正完全体现出来,随着汽车市场的发展,会带动汽车生产厂商的结构升级,从而使产品规模上升,企业研发能力提高,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力会由此而提高。他认为,5年之后,大规模出口将不成问题。
■KD模式不是最终的路子
从汽车产业发展的过程来看,汽车的发展期分为三个阶段,一是KD(CKD是全散件组装,SKD是半散件组装)组装阶段,由国外进口散件,然后在国内进行组装,主要是供应国内市场,这种形式对一些大的汽车企业来说不是一个长期的投资方式,而是一种短期行为。特别是当一个车型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不可能继续走KD组装的路子。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