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果断地调整了优利欧的推广方案和价格,豪情、美日仍旧支撑着吉利。
就像南阳对吉利上下“不加班才是不正常”的做法不以为然一样,中档轿车绝不是拼出来的市场。在没有徐刚和南阳的日子里,优利欧仍属于李书福“快上猛跑”思路的产物。徐刚对吉利产品线的意义,在于他确定了继续提高豪情和美日的品质以巩固市场份额的思路,而南阳的到来终于使吉利拥有了可以把握中高档轿车生产的核心人物。
目前,除了已有的三个产品在提高内饰和关键部件水平的基础上分别推出亮景升级版外,南阳还亲自主抓了上海华普汽车的制造。华普就是一度沸沸扬扬的杰士达,更换品名的做法表达了吉利力图尽快忘记走出家族化过程中阵痛的愿望。
2003年,夏利2000已经成为遗迹,而赛欧也在热销之后进入了市场维持期,优利欧、华普还是新鲜的,吉利进军中档轿车市场的目标没变,只是操作模式变化了。
吉利版图和鲇鱼群
吉利在上经贸委公告前后的一段时间,对于投资和收购颇感兴趣。同为经济型轿车生产企业的秦川福莱尔、贵航云雀等都曾是吉利考虑的对象。上公告前,收购意味着曲线获得生产资格,而上公告后,收购意味着迅速扩大企业规模。
不过,随着比亚迪入主秦川、贵航与当地民企重组,一度十分壮大的吉利理想版图缩水不少,而吉利实际上也改换了发展策略,维持了早期自主投资建厂的做法。或者因为乡土情谊,或者由于集团重构,据说吉利目前四个生产基地的状况并不是有意为之,但它事实上促成了吉利对外合作的策略——无论合资合作,都只拿出一部分,不丧失品牌和企业主导权。近日吉利与香港国润的合作签约,进入合资公司的就只是宁波的一个基地。吉利的生产资格和时间不长的品牌与技术积累,已迅速兑现了价值。
当初吉利为汽车生产资格奔走呼吁,如今却成为外部资本进入中国车业的合作伙伴。同样是当初的吉利,被称作“外行造车”,现在却除了南阳之外,又邀请到若干汽车产业资深人士加盟,其中不乏跨国企业及其合资公司中的现职人员,这一切皆因两年来中国车业未曾预料的迅猛发展。甚至在丰田状告吉利侵权一案中,很多舆论都认为这是跨国公司感受到中国本土企业竞争压力的写照。
但中国车业已有比亚迪、力帆、宗申、华泰等众多民营企业的参与,精简机构、紧缩成本、不守常规的民企作风,在中国车业中将不为吉利所独有。当初李书福曾自喻颠覆中国车业的鲇鱼,现在中国车业中已出现了一个鲇鱼群,吉利不向中档轿车转变,就难免被人追上。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