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里的平民到帝王
1967年,金宇中靠手中的1万美元,从一个小小的贸易公司和一个代表他远大志向的名字“大宇”(伟大的宇宙)起步了。凭借自己从卖报童到韩国延世大学学子的奋斗历程,他闯出了一条创业之路。
最初做服装贸易时,他甚至夜里亲自为女工送糖水,好让她们赶工完活。后来大宇成为美国纽约市政府采购项目的一个供应商,发展踏上了新台阶。当然,大宇的升级得益于当时的韩国总统朴正熙。正是这个在韩国政坛顶峰16年的人物———金宇中父亲过去的学生,1976年把一个亏损37年的国有重型机械厂交给了大宇。吃在工厂里,睡在办公室,一年间,金宇中扭亏为盈,并以工厂为基础,开始造船、造汽车,涉足各种配套行业,银行贷款源源而来。到了90年代,大宇成为仅次于三星和现代的第三大韩国企业集团。
之后,金宇中把眼光投向国外,从法国到巴基斯坦,他和很多国家的领导人建立起关系,并大胆地进入被认为风险很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市场。“高风险意味着高利润”,这是他常说的一句话。他获得了利比亚的公共工程项目,但对方只能用石油付账,结果他又收购了比利时的炼油厂加工石油以获得更大利润。大宇还进入了包括乌兹别克斯坦这样的新兴国家市场,甚至在两伊战争期间在伊朗大修铁路。
1989年,他出版自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把一个刻苦工作,勇于奉献的神话记录下来,单韩国就卖了200万册,而且被翻译成21种文字。书中有“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社会意义”这样的格言。那时,大宇成了一个遍布世界110个国家,雇员达到32万人,产品包括汽车、电视、钢琴、航空零件、酿法国酒的葡萄,几乎是各行各业。
当然,金宇中现在谈到他的世界时,仍然把汽车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他的大计是想让“大宇”成为世界汽车产业的一个响亮名字。大宇的目标是进入新兴的市场,着眼于长期的增长和较少的竞争对手。因此大宇在韩国本土之外建立了十几个汽车制造工厂,这些工厂出现在像波兰、乌克兰、伊朗、越南和印度这样的地方。他的谈判技巧和外交手腕似乎减少了大宇在这些地方的商业风险,比如在乌兹别克斯坦,他获得了政府承担一半的建厂资金和提供向俄罗斯出口渠道的承诺。在波兰,他获得的是按免税待遇向当地提供大宇配件的条件。
金宇中的目标是到2000年达到200万辆汽车的年产量,其中一半在韩国以外地区生产。而到1999年,实际数字已经达到了160万。看来他的计划是成功的。
美国和欧洲的竞争对手指责大宇“不计后果”地扩张。通用汽车甚至把大宇定性为“行业分裂的力量”。这也许还因为大宇通过更高出价把通用挤出,和波兰国有汽车企业建立了投资12亿美元的合资厂。在一些“关门会议”上,金宇中总是批评他的对手过于怯懦,“不是大宇在新兴市场的扩张造成了全球汽车生产过剩,而是发达国家的汽车巨头在成熟市场生产过度饱和”。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