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空档等待强者进入
与通用对微轿市场持有相同看法的跨国汽车巨头可能并不在少数。尽管目前几大微轿厂商与国外企业(尤其是日本企业,像铃木、大发、三菱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在过去的一年中,除了吉利在2002年年底与韩国方面达成了一些合作之外,微轿领域没有出现新的国外汽车势力介入就是明证。就在跨国公司争先恐后地与中国汽车企业合资合作生产中高档轿车的时候,微轿市场却几乎没有新人喝彩,难道微轿市场对于汽车巨头们来说真的是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吗?2002年轿车市场的“井喷”让所有业内人士都为之兴奋。超过100万辆的轿车消费能力标志着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汽车消费时期,个人购车、家庭购车正在成为轿车消费的主流,微型轿车更是率先普及到居住在广大城镇和乡村的千家万户。
一方面是国内微轿市场空档在旺盛的需求推动下,呼唤真正有竞争力的微轿新产品,另一方面却是实力雄厚的跨国汽车公司不愿接招。到底是为什么呢?
业内专家指出,不仅跨国公司不会进入中国微轿市场,就连国内其他的的合资汽车企业恐怕也不会参与微轿竞争,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以下三方面:首先,进口车市场配额的紧缺现状就决定了国外生产的微轿不会参与国内的市场竞争;其次,合资企业要想从国外引进新的微轿项目成本太高恐难消化,合资公司不仅要支付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和生产线设备费用,还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承担从国外购买相关的配件的巨大成本,高成本势必要使产品失去价格竞争力;而对微型轿车来说,消费者考虑最多的恰恰是价格,跨国公司和合资企业带来的微轿新产品如果价格高了就难以得到市场认可;再就是,经历了近年来几番价格大战之后,与中高档轿车相比,微轿的利润空间已非常有限,跨国公司或是劳动力成本偏高的国内汽车集团,一般从情感上也不愿意从成长型非常好的中高档轿车或商用车领域分散精力去做微轿。
这样看来,真正能够填充微轿市场空档的企业基本上就剩下国内具有相当实力的本土汽车企业了,这个企业一方面必须拥有微型轿车的自主开发能力,另一方面也必须足够强大,要具有相当的资本实力和轿车生产能力。那么,谁会担纲这个重任呢?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市场就会告诉我们答案。
[上一页]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