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人物 / 面对面访谈
一汽大众总经理秦焕明:目光始终盯着市场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keen

[03-8-16 13:11] 作者:中国商报—汽车导报


第二部分

4月8日,一汽-大众举行奥迪A4投放会,我如约来到了上海。

  一汽-大众在马年中的表现十分不俗,进入羊年以来,捷达、奥迪和宝来三种车型的日产量又接连闯过千辆大关,这的确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其次,当首次在中国生产的奥迪A4,顺利地从一汽-大众的总装车间里驶出来、漂亮地展示在众人面前时,收获的喜悦自会令人喜上眉梢。

  在新闻发布会上,“少帅”的目光充满了自信,脸上放着光彩,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不过,他的西服却敞开着,扣子一个没系,胸前的领带似乎也系得不太规整。相比之下,德方代表、奥迪公司的副总经理施密特先生却西装笔挺,正襟危坐,袒露出德意志人特有的严谨。

  秦焕明说:“奥迪A4是在中国生产的第一款国际豪华品牌的B级轿车。豪华品牌轿车的生产对制造工艺和产品质量有着超常的标准和极其苛刻的要求。遵循同一星球,同一奥迪,同一品质的理念,一汽-大众通过成功地生产奥迪A6这一国际豪华品牌的C级车,已经初步树立起了高档豪华轿车制造基地的品牌形象,而通过奥迪A4的生产,我们将再次向世人证明:中国已经具备了生产国际豪华品牌轿车的能力。”

  施密特先生说:“奥迪A4是奥迪公司的另一支柱型产品,之所以选择在中国生产,既是基于中国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品质的需求,也是奥迪公司对中国及中国客户长期承诺的又一证明。奥迪A4在中国的生产与投放,将有助于奥迪品牌继续保持在中国豪华品牌轿车市场的领先地位。”

  秦焕明的发言明显地流露出一种成功的喜悦,施密特先生的话却给人一种求证“信誉”的感觉。对比两人发言,不难看出其间存在着的东西方两个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

  会议期间,秦焕明心情愉快地接受了我的独家专访。

  他还是那副老样子,小平头,近视镜,举止温文尔雅。

  由于采访的时间并不宽裕。因此,一上来,我就开门见山:“从你上任以来,对你本人也好,或者是对于整个一汽-大众来说,你所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市场。”他说,回答简洁而有力。

  “虽然压力和挑战是多方面的,包括竞争对手的不断增加、成本的不断上涨等等,但一切压力和奋争,都将体现在市场上。”

  “那么,从你上任至今,你觉得你的任期目标是不是正在逐步实现呢?”

  “应该说在逐步实现。”

  “顺利吗?”

  “当然克服了许多困难。”

  “能举个例子吗?”

  举个例子?他想了想,然后以专注的目光看着我说:“第一,在我接手的时候,一汽-大众经过10年的建设,已经发展得很好,在这种时候接任总经理,压力可想而知。”

  我取出刚刚出版的《中国商报·汽车导报》,针对我们关注的钢材涨价一事问:“钢材一涨价,生产成本必然会加大,你们的压力大不大?”

  秦焕明哈哈一笑:“当然很大。”

  可是,我又说,在钢材涨价的同时,有些车却在降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有什么措施可以让这个压力得到缓解?话音未落,秦焕明再次爆发出一长串爽朗的笑声。看得出,他今天的心情真是好极了。

  秦焕明说,如何缓解这一块压力,主要还是看产品结构如何调整。一汽-大众这些年的成功经验,包含了诸多因素,其中一个就是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和需求,及时对产品做出调整,包括增加自动变速箱、电喷,对车型的外观进行改造、优化生产流程等等。这一条今后我们还会继续坚持做下去,譬如针对市场对宝来、捷达,甚至是奥迪的变化和需求,我们会不断地推出适合细分市场的改进产品;第二个措施就是加强成本核算。我们的成本主要来自两块,一块是CKD,一块是国产自定价。CKD这一块由于汇率的上调,特别是欧元的升值,我们承受的压力要更大些,甚至比原材料上涨的压力还要大。为了缓解这些压力,我们已经和德国股东在加快国产化进度和深度方面达成了共识。这样,我们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资源,规避汇率浮动所带来的风险。再一个是节流,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凡是能够由一个厂家完成的,就不再设置两个厂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原材料得到优化配置。当然,从长远的角度来说,我们的投资成本也要降下来,只要现有条件能够满足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恰到好处,就不再锦上添花。这方面我们已经采取了措施并收到了成效,譬如国内配件这一块,去年我们的成本就下降了5.6%,今年下降的幅度还要大。

  由于交谈中笑声不断,采访进行得十分顺利。

  秦焕明坦言,去年,他对WTO还不是很了解,今年一开板(东北话),就尝到了WTO的滋味。他认为,竞争虽然越来越激烈,但却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市场经济就是适者生存。一个企业只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就一定会有长足的发展。他举例说,就像过去的家电行业,一开始厂家很多,经过几轮淘汰,最后剩下的几家,都壮大发展起来了。

  我听出了这番话的弦外之音,他是不是想说,一汽-大众已经顶住了压力,正在驶向理想的彼岸呢。看到他如此轻松自信,我掉转语锋,突然问他:

  “请告诉我,你目前最大的压力是什么?”

  “目前最大的压力?”

  他沉吟着,镜片后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好一会儿他才缓缓吐出两个字:“市场。”

  又是市场!

  他笑了笑,又补充说:“你看啊,不管是价格的压力、用户对价格期望的压力、公司内部成本的压力,还是股东对企业的期望值压力、市场上竞争对手的压力,这一切最终不还是要在市场上来体现吗?”

  联想起最近某汽车企业在市场上的降价之举,我说,有的企业一下子降价17000元,他们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是希望别的厂家跟进?如果大家都跟着降价,这一招儿是不是就算赢了?如果大家都不跟进的话,是不是他就输了?

  秦焕明睿智地一笑:“当然,如果大家都不跟进的话,他就要打水漂儿了。”

  那么,你觉得一汽-大众应不应该跟进呢?我继续追问。

  秦焕明平静地说,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战略,我觉得,跟不跟进的关键取决于市场的供求关系。也就是说,要看你现有的产品和产能与市场之间是否平衡,还要看用户是否有这种需求。如果在这方面是平衡的,那就没有必要在价格上大做文章,而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质量、服务和产品的个性化服务方面。盲目地跟着别人跑,能有什么好结果?从一汽-大众来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满足客户的需求。从我这个总经理来说,我一贯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还是那句话,一切取决于市场。

  那么,对于那些降价的企业来说,一边是成本上涨,一边是降价,在双重压力之下,怎样才能既保证了利润又保证了质量了呢?

  也许是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他,我刚一说完,他竟脱口高声说:“你这个问题问得好!我觉得是问到核心上了。无论是保持份额也罢,保持利润也罢,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首要的是不能损害品牌的形象。因为,品牌形象的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它的技术含量和质量。我在一汽-大众工作的这段时间,德方给我的最深感受,就是他们在质量上的严格把关。无论怎么样,他们都不会以牺牲质量为代价。这一点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里。德国大众从1986年进入中国以来,之所以一直在健康地发展,正是因为德方对于质量的追求始终如一。有时,在一件很小的事上,我这个总经理都觉得他们计较得有些过分了,但他们却绝不妥协。举个例子说,为了保证汽车零件在12年内不锈死,他们坚持把所有的车身里都灌上蜡,车身里没有空气了,当然会达到防腐的目的,但这样做却会加大成本。我们的许多竞争对手也认为是多此一举。可凭心而论,没有灌蜡的车开起来就是发飘,尽管有的车式样挺时麾,却是昙花一现。德国大众的品牌不是一天两天树起来的,而是他们对于质量追求始终如一的必然结果。

  我赞同地说:“德国人的这种精神,的确令人钦佩。那么,一汽-大众是不是也把质量放在首位呢?”

  秦焕明莞尔一笑:“当然,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质量在一汽-大众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而且,我从上任第一天起就一直在主抓质量,这一块我是决不会放弃的。”

  谈及中德双方的合作,秦焕明对此十分满意。他说,我们双方一直在真诚合作。你刚才不是问我感触最深的是什么吗,我现在告诉你,在我们这个合资企业里,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中德双方能够很好地沟通,很快地决策,这是我感触最深的。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发给好友 专家问答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汽车搜索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