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车价不降反升
进口车数量大幅提高,然而进口车价格却不降反升。记者在市场上看到,丰田佳美2.4的价格从去年12月的42万元涨到了现在的45万元,宝马520i从均价60万元扶摇直上66万元。一边是热情减弱的消费者,一边是坚挺的价格,进口车市场似乎进入一个怪圈。另外,由于受许可证的限制,经销商只进口高排量的轿车,与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相差较远。
新车上市引发持币待购
同样是持币待购,但去年等的是降价,今年等的却是新款车。
2003年40款新车上市的消息被各家媒体炒来炒去,本以为可以极大地促进销售,却增加了人们的观望情绪;此外,为预留市场,厂家采用提前半年打广告的营销策略,往往是新车概念还停留在图纸上,广告就已铺天盖地开始轰炸,从而导致市场严重的持币待购。
消费者无所适从
汽车市场秩序和价格的无序,最终导致消费者无所适从。虽然现在的车市表面很热闹,但消费力却不如往年。进口车许可证发放滞后,导致有价无市,消费者热情普遍下降;国产车虽然受关注程度在不断上升,但由于一些经销商的投机行为,导致市场虚假紧俏、价格混乱,令消费者无所适从:什么时候买?买什么车型甚至是买什么价位的车型合适?该听哪方面的宣传?消费者在众多不确定面前不知该做何判断。
信息披露不真实
消费者抱怨厂商与经销商对外披露的信息存在不真实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展览的样车的配置和性能与消费者开着跑的时候不一样;性能说明与真实使用的情况有差异;检测、维修、保养等售后服务承诺不能兑现;发生损坏时厂家或经销商推脱责任,消费者维权及索赔时手续繁杂,困难重重;新车投放时言过其实,广告中说的与欧美同步、配置相同、价位相当等,最后发现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虚假订单、转手倒卖、人为造市、哄抬车价等等,市场还很不规范。
购车环境不理想
据悉,深圳目前的购车环境并不理想。一些汽车交易市场建设十分不完善。
走进深圳各大汽车交易市场,就像走入了一个大杂市,各种闲杂人等在交易场内外到处游逛,拉买车的、拉保险的、甚至测字算命的都夹杂在内,给消费者带来许多不便。
文章转载于深圳商报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