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资就是一种让步
中国汽车企业必须多方寻求跟国外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寻找自己的发展机会,否则,在市场上不会有多少竞争力。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这一共识其实就是一种让步。是让步,而不是无原则的溃退,是有原则的“溃退”。
今年汽车业在这一方面的表现非常明显。中国汽车业跟往年相比,与国外公司联合重组、展开合作的项目是最多的。过去任何一年,都跟今年的对外合作项目没法比较。这种合作自然具有策略性,尽管有人对一些合作颇有些争议。
这种有策略性的“溃退”,无非是为了自己的发展。可以回顾一下今年几次大的中外经典合作案例。被称为“入世第一重组案”的就是东风悦达起亚项目,是从今年3月开始正式进入一个良好状态的,如今新公司生产的“千里马”已经上市。9月,东风与日产汽车有限公司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签署了在中国建立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协议。双方在新公司中各持50%的股份。新公司将包括日产全系列乘用车和东风的重、中、轻型卡车和客车。10月,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苗圩与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总裁佛尔兹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分别代表双方签署了合资合同。
而在6月,上汽伙同通用,又联合柳州五菱进行了一次至今被业界津津乐道的“中中外”方式的合作,实际上这次合作就是一次很明显的有策略地“溃退”。由于政策限制,双方就选择了这种大家都满意的方式。10月,上汽还参股通用-大宇项目,看起来是走出了国门,实际上双方的目的是为了重组山东大宇项目,为了达到目的,绕开现行政策限制,通用就极力把上汽拉入通用大宇项目里,回过头来,再跟上汽重组或者整合山东大宇项目。
日本丰田为了跟中国的一汽拉上关系,不惜极力促成一汽收购天津夏利,从而跟一汽展开深层次合作。好在一汽也认为这对自己是次机会,就潜心运作了一系列的重组。在收购天津夏利没多久,就很快跟丰田签署了相关协议。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合作,都是双方艰苦谈判的结果,而对中国汽车业来说,把对方放进来,参与自己曾经独占的市场,本身是一种发展的风度,也是一次“溃退”,只是这种溃退是为了发展自己,在对方“走两步、走两步”之后。
重要的是,其间很多原则都还坚持住了。比如,东风汽车公司的总经理苗圩曾经告诉记者,“东风坚持的合作条件主要是东风品牌不能变、外资50%的股比不能提高、不建新工厂,实施内部重组”。
苗圩说,在品牌和股比上,中国汽车业绝不能放松。如果改变股比,往最坏处想,外国公司甚至可能找中国的一个村子合作,让村里拿土地入股,然后其它什么都不管,等着分红好了。这样,外国公司就会甩掉我们很多企业,自主建立一个平台。虽然几百万个汉堡包不能影响中国经济,但是,几百万辆汽车开进中国的情形就不一样了。因此,东风不赞成汽车业完全开放,也不赞成完全自主,而是“竞争合作,融入发展。”
守住底线不破,在此基础上进行对外联合重组,是今年几大重组案的一个大特色。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