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项目管理方式进行
具体运作中,上述关于采购产品质量及价格方面的管理,实际是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来进行的。据于瑞林介绍,福特的全球采购分为三个连续的过程。基本上,福特在中国的采购复制了福特全球所通用的采购模式。
首先,是供应商粗选,即要在众多的零配件供应商中,根据供应商硬件设施、技术力量、环境标准等指标排除肯定不合格的一部分。在中国,这部分工作由福特邀请了全球著名的咨询公司波士顿公司来协助执行。
如果供应商通过了第一轮的粗选,该供应商就可以参加福特对相关零配件采购的正式招标。在这个阶段,中标与否往往是以报价来进行判断。而福特并不是总是选用报价最低的供应商,报价的可行性是福特考虑的最重要方面,甚至福特有专门的队伍来评估这一点。
“因为报价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质量,也关系到供应商的持续发展,”于瑞林解释道,“比较理智的跨国公司都会给予供应商合理的利润空间,以维持良性的企业生态。”
真正“精益”的采购过程出现在供应商中标以后的第三阶段。由于福特在生产流程中“按需生产”和实行“同步工程”,整个采购都是以小批量,多批次进行。比批量采购复杂的是,每次小批量采购在采购发生之前就被福特严格定义: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以配合福特整车厂严格的生产计划。
为保证供应商能将采购任务精准按时地完成,福特首先根据自身的需要,将供应商生产零配件阶段细分为若干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有其起止时间。福特还对每个子过程采用了美国三大汽车公司共同制定的 APQP (Advanced Product Quality Planning),高级产品质量规划)标准来监控执行。
APQP标准对每个子过程用23个步骤来进行规范:从采购决策、部件设计、经过设计失效实验、流程失效实验等一系列精细的流程,到最后做出产品原型,并对原型提供可靠性测试和保证。
假设福特规定了某个采购过程的10个子过程,那么供应商就要从230个方面(23×10=230)对生产流程着手工作。而福特会对整个采购过程进行严密控制,派出STA等工程人员驻厂帮助供应商监督和改善流程,并对整个采购项目负责。
“如果到准备生产整车的时候零部件质量和生产进度方面出了什么问题,福特第一找的就是我们STA工程师。”于瑞林说。
为了保证APQP计划的顺利进行,福特等北美三大汽车厂商设计了一套PPAP(ProductPartsApprovalProcess,产品部分审批流程)的流程来对审批文件提交等进行规定,尽量保证零部件验收和审批在“白纸黑字”的环境下进行。
“其实这就是一个项目管理的过程。”于瑞林指出。在福特一个典型的零部件采购过程中,到整车生产为止项目需要的周期是2年左右。
采购体系“亚一体化”时代来临
上海汽车协会秘书长钱铭根坦言,目前的采购中心模式是在不久前汽车业打破整车-零部件配套一体化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如福特,就在2000年将其下属的汽车零配件生产厂商剥离出来,成立了独立的伟士通公司(Visteon)。“瘦身”后的福特主要关注整车设计、按需生产和售后服务三块。
恰恰是剥离出来的零部件产品,占到整个汽车生产成本的65%,为节省成本开拓了巨大的空间。
此前,业界有消息传闻福特向台湾的零部件供应商发出呼吁,希望他们到祖国内地设厂,否则以后很可能将他们从供应商名单中删除。
“因此可以看出,新的条件下中国零配件企业机会和挑战并存。”钱秘书说,“国内企业提升技术含量,并尽早被接受进入国际采购的管理体系中去,才不会被越拉越远。”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