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已经造车,波导也想造车,美的、新飞和奥克斯都要造车了。几个月来,奋战在家电及IT行业的民营企业一齐杀入汽车制造领域,一时长袖蔽日、锣鼓喧天。据不完全统计,2002 年初以来,进入整车制造圈的民营资本已达117 亿元人民币之巨,中国车业中除国有、外资之外的“第三股势力”正在迅速壮大。
今年,国内民营企业正在汽车制造舞台上崭露头角。据著名券商银河证券公司的最新统计报告透露,自去年以来,国内车业企业中外资主导型并购案例涉及的资本量约为314 亿元人民币,内资调整型重组涉及资本115 亿元,而同时,民营企业也为国内汽车制造业带来了117 亿元资金。观察这3条资金流的动态流量可以发现,外资主导型、内资调整型重组并购涉及的资金量在国内汽车业界总并购规模中所占比重已明显下降,而民企资本进入则呈大幅上升趋势。
事实上,自从1999 年吉利汽车开民营企业制造整车之先河以来,国内民企前赴后继,从未泯灭过造车的梦想。2000 年万丰奥特集团登上了车市舞台,2001 年华晨又让中国车市喧噪了多时。时至今日,同他们“并肩作战”的还有江苏春兰、宁波波导、广东美的、河南新飞、宁波奥克斯、西安比亚迪、萧山万通和宁波华翔,还有江苏中大、上海华普、浙江万向、重庆红岩、丹东曙光、河北长城、广州宝龙、湖南三一、贵州新世纪等近30家民营企业,他们之中有的已有车型问世,有的正在积极筹划之中。有权威部门统计过,到目前为止,国内民营汽车制造企业生产的整车已超过20万辆,3年之后,这个数字预计将翻上10倍。
民企“玩”造车胆气大
在这117 亿元民间资本造车热中,最令人瞩目的造车案例是西安比亚迪。这家原先生产手机电池的民营上市公司以2.69 亿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西安秦川汽车有限公司77%的股份,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界首家收购国企整车厂的民营企业。公司董事局主席王传福在出任新公司董事长的那天宣布说,控股“秦川”的主要目的是向全国市场推出采用比亚迪品牌的电动汽车,该车搭载0.8 L 、0.9 L 和1.1 L3 款发动机,售价在14万元左右。到2004 年6月,该公司还将推出5到6款自主开发的新车型,排量涵盖1.3 L 至3.0 L ,并“全面参与中国车市的竞争”。
在今年的国内汽车业界,同王传福一样引起轰动效应的民企老总的名字还有很多。4月3日,萧山人童江亮与武汉经济开发投资公司、武汉轻型汽车公司分别出资8000 万元、1500 万元和500 万元,注册成立武汉中誉汽车有限公司,接手万通汽车的生产设备和产品目录,继承万通品牌。4月17日,初次涉水的童江亮在武汉放出豪言:“年底前出产20辆单价在200 万元左右的高档客车,预计到2008 年,中誉汽车的产值将达到50亿元到100 亿元人民币。”
6月初,国内著名民营手机制造商宁波波导副总裁隋波表示,公司很早之前就有了造车的想法,并已从去年开始付诸实施。一年多来,他们一直在全国各地仔细考察、深入谈判,但是“汽车项目的运作周期比较长,现在才是刚刚起步”。
8月28日,另一家民营企业“华翔中兴”生产的“驰野”多功能休闲车正式投放北京市场。华翔集团原是宁波象山一家以生产汽车配件为主的民营企业,今年5月重组了河北中兴汽车,并同美国 IAHA 国际汽车控股有限公司签署了长达5年的合作协议生产 SUV ,现已拥有军用汽车、皮卡、多功能休闲车、越野车等4个整车生产基地,以及一家专业汽车研发设计公司,年整车生产能力超过10万辆。
喜忧参半前途未卜
与中外合资企业及国企相比,民营企业造车自有其一定的优势。控股湘火炬、组建重庆红岩公司进军重型汽车制造领域的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万里认为,民企造车有两份与生俱有的“天赋”。首先,民营企业拥有自己完整的话语权。和国内许多合资汽车企业不同,民营汽车企业在产品导入、价格定位、营销手段上能自主决定,华晨利用这种自主性选择了市场期待的车型,吉利用它制订了低廉的售价,红岩、新大地和华普等众多公司靠它招兵买马,比亚迪则依靠它埋头钻研电动车技术,希望营造民族品牌。不可否认,这种自主话语权将为民企的经营运作带来很大裨益。
第二份天赋是资金实力。任何一家进入汽车制造圈的民营企业背后都有当地政府的支持,银行贷款于他们是近水楼台。从1997 年到2002 年,湘火炬砸向汽车制造领域的资金约4亿元人民币,比亚迪投入电动汽车生产的资金也达到20亿元,吉利仅兴建两个厂区就花掉13亿元。从这些数字来看,汽车圈里民营企业的手笔还不算太小。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民企与生俱有的弱点也不少。首先,民营企业想拿好品牌、好车型难度很大。目前除华晨之外,近30家民营造车企业手里握着的都不是世界一流品牌。当年有位在金融界和汽车界都享有盛誉的老总同一著名汽车跨国集团谈车型项目,结果因为自己民营企业的身份而倍受刁难,最后不得不向社会大声疾呼:“民营,只是划分了一个企业的经济成分,并不是衡量企业实力的标尺!”然而有多少合作伙伴会理解呢?
民营企业的第二个劣势,是它们可能无法成为行业政策的真正受益者。目前国内汽车制造商的“身份”其实只有2种,一是完全国有或部分国有,二是民营。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认为,如果民企经营不善,自然要被市场淘汰,但如果运作得太好,则会抢走国企的“好日子”,由于目前我国的汽车产业还带有很深的计划经济烙印,国企一喊疼,就会有人出来干预,最终吃亏挨板子的还是民营企业。
除此之外,业内人士还存在一种担忧。民企扑入上百亿元增量资金大举进军汽车制造业,短时间内恐怕也难于消化。正好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被挤下深渊的肯定不会是少数,由此产生的风险必将是巨大的。尽管在当今中国车业身处的大时代中,民营企业破土而出乃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不仅看到它已成为现实,更将见证它的不断发展,但千军万马涌入汽车圈毕竟风险太大,民企们还须谨慎从事。(东方网-新闻晨报)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