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营后果可能适得其反
尽管有关分营、合营的利弊记者早有耳闻,分营的现状目前也仍未被真正破除,但不可否认的是,近来记者在采访中听得更多的还是一种相同的声音————进口车和国产车的分营并没有什么实质意义。不少厂家负责人和专家的意见几乎一致,分营最终的结果————就是该保护的没有得到保护,该阻止的也不会受到阻止。
很显然,主管部门“暧昧”实行分营的目的之一,还是为了保护国内企业,因为庞大的网络建设投资必然会阻止跨国公司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而分营不仅可以阻击进口产品,而且可以为国产车赢得时间,赢得“强身健体”的机会。很显然,国外产品在依赖进口的情况下,分营对延缓其进入中国市场的速度是有效的。然而,就像不少厂家负责人所描述的那样,两三年之后,当进口汽车的零部件进口关税下降到一个较低的水平之后,如果国外公司采取大量进口KD件在中国组装的方式进军中国市场,进口产品不就变成了国产产品了吗,这时的分营又还有多少意义?
另一种观点也“悲剧性”地预示着分营的未来之路。中国汽车市场其实目前正处在成长之中,很多国外品牌在这一市场的销量都不是很大,因而这些品牌也就非常寄希望于能搭上国产车销售渠道的“便车”,因为不大的销量所取得的利润,远远不足以建立一个国外品牌的销售网络。但是,同样是两三年之后,随着进口整车关税进一步下降和中国汽车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国外汽车公司在国外生产的产品也会更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如果这些国外品牌在中国销售所取得的利润,足以建立一个庞大而完善的国外品牌销售网络,而国内又还在实行分营的话,后果可想而知。在外资进入国内汽车服务贸易已经开禁的情况下,国外品牌肯定会出资组建自己的销售网络,而以国外品牌的号召力,即使在短期之内打造一个完整的销售网络也并非难事。而届时分营对国外产品的限制作用,则不言而喻。
[上一页] [1][2][3][4]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