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短信中心全新推出“汽车动态”短信订阅,第一时间看最热、最激、最精彩的资讯!还犹豫什么?快快加入订阅吧! 2003年的车市,在能否持续“高烧”的悬疑中,伴随无数的价格猜想,以及纷至沓来的新品预报中起步。从上半年行业数据来观测,一连串的惊喜凸显:作为车业命脉,轿车产量截止到5月,已突破72.18万辆,同比增长了109.14%,已占到去年轿车总产量的66.2%。仅今年一季度,汽车工业增加值增长91.5%,15家重点企业(集团)公司销售总收入1031.19亿元,同比增长68.55%,增幅比上年同期的10.70%提高57.85个百分点。盈亏相抵后共实现利润总额为99.37亿元,同比增长2.5倍,而上年同期此项指标则处于亏损状态。二季度由于受“非典”影响,除4月继续借力一季度余热稳中有升,5月份产销均小幅受挫。
“非典”无疑是今年车市“晴雨”的一个变数。一方面,它使得部分潜在消费者的购车计划提前,不少企业适时的“非常策略”,使车市表面上看,在危局中不降反升,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变局:因为危机猝然而至,市场应对仓促,“消化不良”;购车人自身消费欲望的提前,也要以某种方式来缓冲,所以非常时期,大多数人默契地选择降低档次来求个“安稳”。因而,享受过这种提前释放的快感,在节奏趋向平稳的下半年,要将句号画得完满,汽车厂家将面临考验。
这半年的变化与结果,不能简单地乘以2放大为全年的效应。消费人群中藏匿的非理性增长空间,车市中不可掌控的供求曲线,厂商们相时而动的营销策略,都使得业界不敢再轻言预期。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尚在成长期的中国车市,变化比结果更值得关注。
从1月1日,红旗明仕首开先河,到1月14日赛欧降价4000元,期间尽管也有一连串的降价名录,但至此,年初例行的降价也没有带给人们太多的惊喜。如果不是1月25日,新雅阁的一声惊雷,人们也许还是把这场降价习惯性看作是“狼来了”的重演。3月初,新一轮降价从切诺基开始,车市开始暗潮涌动。人们发现,今年的车价,不仅降价周期缩短了,车型参与的力度与广度也在拓展。主流制造厂商各自为谋,直接缩水的步调虽无法统一,但基本都在阶段性、区域性地试探市场。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