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随着我国轿车产业经济规模的形成,企业形成很大的利润空间,产品继续降价还有余地。近两年,私车消费的限制放开,市场出现50%以上增长的爆发式行情,大多数企业进入经济规模的良性成长期,盈利增长的幅度远远超过价格下调的幅度,以至于汽车业在今年一季度,首次超过电力、通讯等垄断行业,紧跟石油天然气开采之后,行业利润总额在全国工业中名列第二。专家称,眼下我国轿车制造业的平均利润在20%以上,对比国际5%的利润水平,进一步降价应该说还有不小余地。
树立价格新基准,考验企业眼光与实力
投资建企业,首先的目的是赚钱,这本来无可厚非。我国轿车企业降价的内在动力在于市场经济全球化,在于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短视的企业,看的是眼下中国火爆的轿车市场,不愁有车卖不掉,一谈及降价就烦,即使被消费者和竞争对手逼迫着降价也是羞羞答答,能少降一点是一点;而有眼光有实力的企业,看到的不是卖一辆两辆车的利润,看到的是三年五年,甚至是十多年后中国车市的价格大走势,着眼于用逐步与世界接轨的价格抢占市场份额,虽然台阶要一步一步地下。
回眸我国车市近年的降价历程,一些车型和企业,不断推出价格新基准,起到车市降价“领头羊”的作用,推倒降价“多米诺”,的确功不可没。
比如上海通用当年推出“赛欧”,创立了一个“十万元家轿”的理念,引领其它企业纷纷效法;华晨推出由大师乔治亚罗设计的16万元的B级车“中华”,首创造型、性能、价格全面与国际水准同步的自主品牌,喜获“2003年度车”的殊荣;今年初,广州本田和上海通用在产品畅销的当口,分别推出全球同步的换代车新雅阁和别克君威,并且大幅降价5万元,导致了中高档轿车价格的重新洗牌;年中,东风雪铁龙推出在国际车赛中屡获冠军的2.0升“塞纳”,在“老三样”的换代车中创造了动力最高,价位最低的标杆。
愿车市降价常态中,“领头羊”今后层出不穷。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