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昨日播发记者李安定采写的《门外车谭:轿车降价将是一种常态》,提出如果国产车能在2006年达到与进口车一争高下的价格水平,缓冲期内每年必须主动降价20%!
文章说,刚刚成立一个星期的东风汽车新合资公司紧锣密鼓地推出了在中国颇有口碑的日产阳光轿车;在网上,上海通用新推出的中型主流车型凯越传出了令人惊喜的价格。而在今后半个月里,一汽大众的高尔夫、广州本田的飞度、上海通用五菱的SPARK、上海大众的POLO三厢等一批新车也裹挟着让现有车型颇感压力的动人价格陆续上市。
进入2003年,媒体上汽车新闻的主旋律,一是新车一浪接一浪地问世;二是车价一波接一波地下调。以往,一个边缘车型的降价就会引起媒体“价格战打响!”狼来了一般地惊呼,如今已是见多不怪,波澜不惊。
盘点半年来,先后降价的国产车计有红旗、富康、奥拓、羚羊、赛欧、吉利、雪弗莱开拓者、奇瑞风云、帕萨特、POLO、北京吉普、爱丽舍、派里奥、西耶那、东南富利卡、中华、北京现代、夏利2000、威姿等,几乎囊括了生产轿车的所有厂家。汽车市场价格全线稳步下调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持续降价的三个因素
汽车降价成为一种常态,是由多种因素叠加而成。
其一,轿车进入家庭成为大势,引发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坦率地说,在公车消费一统天下的时代,厂家毫无降价压力。2001年以后,私家车的比例越来越大,不但经济型车私家车占到九成以上,就是高档豪华车,私人消费也占到七八成。工薪族买车,花的都是自家的辛苦钱,购车者不但价格货比三家,而且越来越精明,往往上网参照北美、欧洲车市的各种品牌报价一览表,比较不同品牌车型的合理价格,一些价格居高不下,或者新车价格虚高的厂家,往往在网上被消费者批得很狼狈。
其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短暂缓冲期期间,来自国内轿车企业生存的压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汽车业作为特例获得五年关税保护的缓冲期,然而缓冲期内的关税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协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将逐年递减进口汽车的关税,直至2006年7月轿车进口关税税率降至25%。2001年以前,我国轿车进口关税高达80%到120%,国产车的价格是比照进口车税后价格制定的,加上各种其他税费,整体价格大约是国际市场价格的200%到250%。如果国产车能在2006年达到与进口车一争高下的价格水平,缓冲期内每年必须主动降价20%!
[1][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