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能买回几辆轿车呢?
我们再来看看彩电冰箱的例子,看看它们与轿车是否真的具有可比性。我们现在是能够买到两千多元的29寸彩电了,但现在的彩电企业有哪个敢站出来说它现在活得很好?又几个真正掌握了产品的核心技术?一个行业发展与否的标准难道仅仅是取决于消费者能否买到廉价的商品吗?如果这是惟一标准,我们只要完全把国门敞开,一天之内我们就能做到这一点。还有一点我们不应该忘记,那就是彩电冰箱一度达到了生产的高潮的背后,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支撑着它,中国大部分的家庭能从容地买一台彩电,但有几个家庭能轻松的把轿车开回家呢?
谁为诸多的轿车生产线买单?
还有一个巨大的不同,那就是资本来源的问题。彩电冰箱的生产线是靠民营资本的血汗钱建立起来的,但是在造车的资本中,又有多少是出自民间的呢?很少。李书福造的汽车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以上国家“目录”便是明证。那么投资轿车的钱来自谁?来自国家,上市的汽车企业则来自股民,前者是纳税人的钱,后者是辛辛苦苦挣来的血汗钱,万一有哪条生产线在激烈的竞争中“暴毙”——这几乎是必然的,这二者就是替它买单的冤大头。
即使在汽车工业如此发达的美国也只有一个底特律,我们不需要也不可能那么多的底特律,如果我们不能从这次一拥而上的造车热中看到多少理性的成分的话,还是就此打住为好,因为我们冒不起这个险,也玩不起这个“奢侈”的游戏。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