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为这种统计可以作为总量控制的佐证,但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道路工程研究所王绍怀主任却不这么看:从另一个侧面来看上述数字,路桥的通行容量足以支撑交通流量,9点以后车辆不是就少了很多么?这种堵车,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事故、驾驶不当等造成的。而且按规划,广州大桥将加宽,同时,从全市范围来看,这种交通瓶颈已是很少很少的了,所以他认为,目前广州的道路状况,对购车影响并不大。王绍怀参与了广州市很多交通项目的规划过程。他个人认为,目前广州的交通状况,几年内对私车消费不会造成太大障碍。通过这几年的小变、中变,至去年底,广州市人均道路面积达10·36平方米,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心城区的交通阻塞状况,中心区道路机动车平均速度也已从前年的每小时15公里提高到25公里。
按照相关规划,一大批公路网建设将展开:番禺片区将形成五纵八横的城市高速路网络,服务于南部地区的中部干线、广州东线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北延线、华南北路、广园东路延长线及北三环高速等。
另外,广州市已于近日正式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评审,被列入全国“十五”首批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城市,预计“综合交通信息平台”也将于2003年10月基本完成。这标志着广州市的交通管理水平已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50万个停车位在2010年前建成
据了解,广州市区现有各类停车场2790个,停车泊位161130,而总的停车泊位需求是816077个,缺口非常大。旅游、商业旺地的“停车难”问题最为突出,节假日尤其难找到停车位,许多车主确实出现过“有车不敢开”的困境。
为此,广州已提出了在2010年前在市区建成51万个停车位的计划,藉此拉动汽车消费,解决日益加剧的停车难问题。去年,在广州市城建资金投入中,停车场建设就占了1亿多元。广州市政府今后每年都安排专项资金,加大对停车场的投入。政府鼓励兴建的停车场将主要在商业区、交通枢纽、居民区和市区边缘,现有的地下人防设施也有计划地部分改建成停车场;而今年,广州市正在市中心区规划20个停车场。值得指出的是,广州市建停车场,主攻方向是立体停车场。
就在本月初,从广州市交委又传来新的利好方案:广州市将于近几年内建成9700个路边电子泊车位,首期2000个将力争于年内推出。新增的路边“咪表”将采用统一价格的电子收费系统。
汽车消费也应两手抓
当然,总量控制的说法也有其完整的科学和实践依据,私家车的超常发展,对城市配套系统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是必然存在的。据了解,新加坡从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控制机动车的增长,独创了世界上特有的“拥车证”制度,使机动车的总量一直在60万辆至70万辆之间,一方面积极引导市民利用公共交通出行,另一方面又采取拍卖“拥车证”等措施来限制私家车的发展。如今,新加坡几乎看不到车辆堵塞的状况,在交通高峰期车辆平均时速也高达33公里。
从国内来看,上海几年前便学习了“拥车证”制度,即将道路所能容纳的车辆数按照一定的比例来控制车辆每年的增长数量,再平均分配到每个月,这些指标就通过向购车者拍卖“拥车证”落实到人,购车者需先有“拥车证”才能买车。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