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府前日宣布,广州市汽车及相关行业交流会将于9月3日至5日举行,这是该市迄今层次最高、规模最大的汽车行业经贸交流盛会。
广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陈明德表示,广州市民的消费水平排在全国首位,将逐渐成
为继上海后新的汽车消费热点城市。然而,有专家对记者表示,当汽车数量增长超过配套设施增速时,热点现象有时难免成为空中楼阁。
实际上,这已牵涉到一个新的问题:对汽车总量进行控制,还是创新汽车消费环境?
私车消费空间诱人
广州市目前已有机动车140多万辆,列全国第二位。但是,在一度达到日上牌300辆新车的纪录的同时,广州的百户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少得令人吃惊:根据省统计局城调队抽样调查显示,截至去年末,每百户居民家庭汽车拥有量,广州市为0·33台,而同期全省的这个数字是2·33台,东莞市为20台,顺德市为14台,深圳市为13台。
作为全国大城市首富,广州应最有资格成为私家车消费大市。这个潜在的市场,对汽车厂商无异于一块诱人的蛋糕;由于汽车消费巨大的拉动作用,政府总体而言对其采取的也是鼓励的态度。
道路并非拦路虎
为什么广州汽车消费如此滞后?“总量控制”一说源自1996年北京第一次汽车购买高峰后出现的堵车现象,广州市民担心的也是堵车之虞吗?为此,一连几个早晨,记者蹲在原广州大桥收费站,市民对这里的堵车现象反映较多。经过几天的连续观察、统计,发现在早上8时到9时这段时间,广州大桥收费站的车流确实比较慢,1小时内,过桥车辆仅在2000辆—2400辆之间。其后的几天虽然不如星期一拥堵得这么厉害,但也很少超过3000辆。而有专家告诉记者,按广州大桥的通行容量,每小时应在6000—9000辆左右。
[1][2][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