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城市建设存在缺憾
周立群说,造成停车收费高的历史原因是城市建设缺少发展的考虑。
周立群说:“城市建设上没有考虑到汽车时代会这么快到来。上世纪90年代初,汽车能否进入家庭还是争议,根本不可能在发展城市规划时考虑建多少停车场。七八十年代建成的小区都没有停车场。”
贾新光说,北京市原来有规定,市区内建筑物必须配有停车场,但实际上有的荒废掉了,有的改成地下商场。历史欠账加上资源限制,使得北京停车场需求大于供应,根据市场规律,供求关系不平衡必然带来停车费高。
预测:停车费用只升不降
贾新光说,与国内外其他一些发达城市相比,北京停车费其实算不上贵。东京和香港要买车必须先买泊位,十几万的泊位费相当于一辆车的价钱。上海中心区临时停车费每小时高达二三十元。
到1997年北京汽车超过100万辆,这个过程用了48年。从100万辆发展到现今的200万辆只用了6年,贾新光估计,下一个100万辆也就是三四年时间。“汽车数量快速发展,停车场由于受资源等客观因素制约,发展速度不可能与之适应,而发展公共交通需要时间,所以未来停车费只会升不会降”。
途径:分散车流提高燃油税
贾新光认为,应发展公共交通,减少车辆进入市中心的几率。周立群认为,政府应制定引导性政策,在发展公共交通的基础上,在私人交通和公共交通之间找到契合点。地下停车场固然造价高,但是收高额停车费让停车场空着不合算。此外,停车场队伍建设也要跟上,要杜绝多家管理的现象,增加车主信任感。停车引导标志也要更清晰。
贾新光还提出,从城市规划上考虑,要疏散人口,尽量使市中心的人口分散开。修建几条南北向的快速路,分散车流。提高燃油税,减少汽车使用率。政府应该通过降低地价,允许多种经营等政策鼓励投资商修建停车场。
周立群强调,虽然可以通过一列措施缓解停车费高的问题,但是有车族还是要清楚,要买车就必须付出代价。周立群说,可能的引导政策是鼓励购买,但是限时限地使用,最好不要把车开到中心区,无论行驶或是停车都是更费钱的,这样才能更合理地配置资源。(北京晨报)
察看评论详细内容 我要发表评论
[上一页]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