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不足开始妨碍大众在华销量
在内部,德国大众认为产能不足是病症之一,“没人会估计到去年会有那么高的销量”,大众汽车在北京的首席代表张遂新向记者解释说,“去年推出的波罗车取得了超乎想像的成功,但我们的产量无法突破3万辆,如果有足够的产能,销量可以轻松突破6万辆。”
这也是大众作出建设新厂决定的初衷,另一个关键因素则是日渐攀升的生产成本正逐步削减大众汽车的利润,这是他们最不愿看到的事情。
毕睿德北京之行也给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带来了一些报告,这些报告内容显示,“由于国内没有优质的钢材可用,加上国内高昂的零部件采购成本以及合资公司中外双方管理上的摩擦等造成的高昂日常运营成本等因素影响,跨国车商在中国制造一辆轿车要比国际平均成本高出20%,而日常运营成本是国际平均水平的8倍,车身制造成本是国际的两倍,占总成本60%以上的零部件采购成本要比国际平均高出50%”。莱斯纳称:“德国大众汽车在进入中国10年后才以其每辆轿车至少1.5万元至2万元人民币净利润的事实证明了本地化生产的诱惑。”
新厂址将在今年内最终敲定
很显然,在制造成本无法有效控制的情况下,人工成本是他们惟一可以掌握的变量。莱斯纳不能向记者透露工资成本在成本构成中的比重,但他表示:“尽管在劳动力成本上中国要比日本等国便宜80%,但现在中国专业人才工资增长的压力很大。”
[上一页] [1][2][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