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规军”与“黄牛”合唱“双簧”
拍卖师宣布开拍,黄牛们往往第一个举牌,有人跟着应价后,就不断加价,直到别人喊到自己满意的价位才停止竞争。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上海旧机动车交易市场里挂牌的二手车经纪公司,清一色门面窄小,看起来实力很弱。一位二手车市场老总分析说,现在的二手车经纪公司的确很难做大,黄牛办成交手续时也得向交易市场缴纳手续费,因此大部分交易市场愿意安于现状让“黄牛”养着,虽然明知大部分利润流进了“黄牛”们的口袋,但坐享其成的日子也不错,因此没有人扶持真正具备从业资格的二手车公司。
不过,这位老总只说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其实大多数黄牛都和这些挂牌公司有着密切的联系,否则他们的车进不了交易市场,也无法办理相关手续开出交易市场,这其中,挂牌公司至少可以收取一部分“挂靠费”。何况,这些挂牌公司其实很多都有着自己的“黄牛业务”,且占据了业务量的“大头”。
除了自由市场之外,在拍卖市场上也出现了“黄牛”的踪迹。
2003年1月19日,星期天,中山北路的上海市旧机动车交易市场。
每周日下午三点,上海市旧机动车交易市场要举行一次二手车拍卖,这一天也不例外。
这一天的拍卖看来十分成功。总共23辆二手车拍卖,有一大半找到了买主,其中有好几辆车是经过了不下20轮的竞价。不算太大的拍卖厅里洋溢着交投活跃的热烈气氛,无论是成交的、没成交的还是看热闹的,脸上都充满着满足的笑容。在一个信息极度不对称的市场里,这次拍卖取得了令多数人满意的结果,让人惊讶于拍卖这种市场形式的奇特功效。
但是,更让记者惊讶的是拍卖结束后两个拿着号牌的竞拍者的一段短暂对话。
甲:你的车怎么样?
乙:卖了。你呢?
甲:那家伙只要再喊一次价,我就不加了。你说,他怎么就不加了?
这两个竞拍者操着一样的北方口音。他们根本不是买车的,而是卖车的,在拍卖会上,他们的任务就是给自己的车当“托儿”。
类似他们这样给自己当“托儿”的,在这次拍卖会上有一半。
拍卖正在逐渐成为“黄牛”们卖出好车的主要手段。拍卖师宣布开拍,黄牛们往往第一个举牌,有人跟着应价后,就不断加价,直到别人喊到自己满意的价位才停止竞争。如果达不到自己的要求,就宁肯自己“买”下来。
记者注意到,组织拍卖的工作人员其实和这些“黄牛”很熟,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但是对于他们参与竞拍,却视若不见。至于“黄牛”们是否按照拍卖规则缴纳押金、成交手续费则无从查证。押金制度本可以防止竞拍人的毁约行为,但是在这种拍卖中,似乎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1.5亿的巨大漏洞
从交易市场出来,记者粗粗算了一笔帐。
仅仅10个月时间,上海就有7万辆二手车被“黄牛”卖掉,以每辆车300元税收计算,国家就损失了2100万税收。再以每辆车5000元利润、20%个人调节税计算,国家还要再损失7千万。如果是整个一年,两个数字相加将会达到1亿5千万。这些还只是公开的数字,私下的买卖究竟有多少,尚难估计。
随着上海新车车市的日渐繁荣,二手车市场必然将随之发展起来,从现在的情形看,它并不是一个规范、有序的市场,看来,如何进一步对它进行引导和健全,如何使行业规定更加严密以保障合格从业人员及消费者的利益,都已经到了非考虑不可的时候了。
文章转载于外滩画报
注: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上一页] [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