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汽车的产销增长了40%以上,巨大的跳跃,被汽车界称为“世界的奇迹”。现在,排名世界前10位的汽车巨头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厂,并成为中国汽车的主流,可以说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四大车系已经在中国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汽车生产体系。
问题是,在汽车同质化越来越强烈的今天,汽车的生产在中国仅仅是汽车巨头们能够生存的基础,要“发扬光大”,还得将好的车辆用更好的方式卖出去。由此业界有人明确提出:中国汽车金融业的渐次开放实际上已经使得中国汽车消费已经进入到工程建设期。
对汽车制造利润趋于透明化的国外汽车巨头而言,汽车金融服务实在是一座含金量很高的“金矿”。走到哪里,他们都会用这套工具“掘金”。
在本次采访中,通用、福特、大众基本上都为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到2005年中国将有4200万个家庭买得起汽车,而目前只有700万个家庭达到这个购买水平。也就是说,仅在未来3年就有大约3500万辆汽车具有信贷机会。
记者还获悉,2003年,通用、大众、福特的金融服务公司可能会同时获批。显然,“门票”已经不是他们竞争的焦点。如何拓展业务,保证高投入后的顺利运营才是重点。而资源之争与风险管控会成为他们竞争的关键。
在美国,有20%的汽车金融服务来自商业银行;70%来自专业化非金融机构;10%来自其他金融机构。大众、福特都将会在我国成立独资的金融服务公司;通用将与上汽财务合资成立金融服务公司。他们拓展业务的入口都是将“金融服务”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搭载在汽车经销商的业务链上,所以经销商网络的多少、质量以及所经销的品牌、业务量都会直接决定“金融服务公司”的“钱”途,而“老板”们——通用汽车、福特汽车、大众汽车在中国多年来的“人民币积累额度”也就是“金融服务公司”们的“起家”家底,因为在中国的消费领域,最坚挺的是人民币。
这里占有我国半壁江山的大众自然是一只大鳄。除其每年40多万辆的销售量外,据说,大众汽车近20年在中国的“人民币积累额度”可与我国的任何一家商业银行比肩。
长安福特5万辆的年产销,显然“喂不饱”福特金融公司的中国员工;通用与上汽财务的合作,会不会动大众的奶酪,很难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大众决不会允许其品牌下的经销商与“通用金融”资源共享。
当然,做着货币市场买卖的银行也不会光看着别人在自己家门前的摇钱树下发财。1998年,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允许银行可提供贷款给用户。截止到2001年,银行共提供汽车消费贷款634个亿,到今年1~10月末累计达700多个亿。2001年12月9日,央行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外资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有关问题的公告》,其中第三条明确规定:自2001年12月11日起,外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公布的有关管理办法的规定,申请设立独资或合资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办理汽车消费信贷业务。经过了10个月的千呼万唤以后,《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终于得以面世。
从四年前的只允许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车贷,到2000年所有国内商业银行获准进入,再到目前对境内外非银行金融机构打开绿灯,金融监管部门规划和监管汽车金融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了。
中国汽车金融业不再“设防”。可以预见2003年,“汽车金融服务”将会是中国汽车界点击率最高的词,而“产品是否具有吸引力”、“通过什么方式推销的产品”将会是决定经营者被点击次数的重要因素。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