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ztxw/10207/pic/2002_ztxw_1.jpg)
现在WTO的加入,掀起了中国汽车购买狂潮,但对于广州这样一个大都市来说,应该考虑私车在广州城市交通里占据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每个人买车都是为了出行便捷,然而所有想便捷的人凑在一起却可能是交通阻塞,理论上的快速、便捷、自主和“轮子上的自由”在实践中大打折扣。“车在系统”颇像“人在江湖”,同样处于“身不由己”的无奈和尴尬之中。这就是汽车不同于其他任何耐用消费品之处:其使用状况不仅取决于汽车本身的优劣,而且更取决于环境,即交通系统和城市系统的状态;反过来,汽车的使用不仅影响自己的出行,而且对其他人(不论是否驾车),直至整个交通系统和城市建设都形成影响和干扰,车与交通系统和城市无法分割。更无奈的是,对身处其间的系统任何人都无法选择,除了抱怨外,也很难对系统进行有效的影响和改变。而城市系统也因车的迅速增加付出巨大代价,承受巨大压力。换言之,私人的轿车与社会的交通系统密不可分的关系,使私人轿车的购买和使用成为社会性的活动,具备了社会性。这正是轿车纷争不已的直接原因。
![](/news/ztxw/10207/pic/2002_ztxw_2.jpg)
交通政策法规、公车汽车、私车、出租车、地铁及交通设施都是城市交通的重要环节,交通设施包括道路和辅助设施(各种交通标志、站牌、红绿灯等),怎样处理好这些关系,或走什么样的道路,都因城市因地方不同而不同,重要的是找出适合自己的模式。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VOLVO汽车公司合作课题《汽车与交通、安全》的研究报告中,研究人员曾概括出世界上的几种城市交通模式:
芝加哥:以小汽车为主,同时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模式。芝加哥是以私人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模式,是美国普遍的状况,但芝加哥从20世纪初就坚持不停地建造公交轨道系统,成为世界上最早建造高架轨道的城市。芝加哥市政府一直坚持优先发展公共快速交通系统,大力发展未来公共走廊,限制和分散市中心,建立了发展小汽车和公共交通优先的体系。
伦敦:公共交通与个人交通相结合的模式,依靠组织严密的换乘联运体系解决繁忙复杂的交通。伦敦鼓励公共交通的发展,建设了完善的铁路和公共汽车线路网,城市边缘配有足够的停车场,市内公交车站站距短,换乘方便。这样就形成了私人小汽车连接家庭和铁路车站,铁路干线沟通新城、外伦敦和市中心,公共汽车连接地铁和铁路车站的完善体系。
新加坡和香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严格限制私人小汽车数量。政府积极改善公共交通,修筑地铁,提供大容量快速公交,建立了安全、有效、覆盖全地区的公共交通网。通过立法、重税严格限制私人轿车拥有量,对一些区域实行收费进入制。同时严格交通法规,强化交通管理,实现了人口密度大、道路狭窄情况下的交通畅通。
此外,蒙特利尔将公共汽车由地铁线中心向外延伸,形成了公共汽车和地铁联运的公共交通模式。卡尔加里为解决交通量大,街道窄,商业金融活动集中地区的交通问题,建立了轻轨和步行两种系统相结合的交通体系。渥太华没有地铁,但通过建立地沟式露天公共汽车专用道,使公共汽车运行速度达到了80公里/小时。通过这些方法,都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发展对交通的需求。
[1][2] [下一页]
![](/images/art_but.gif)
![](/images/b12-1.gif)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