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汽车动态 / 评论 / 媒体聚焦
零部件断货让奇瑞再次遭遇尴尬 奇瑞被谁绞杀了?!

出处:pcauto
责任编辑:qnahe

[03-10-9 14:56] 作者:付辉


  幕后

  这样的遭遇对于奇瑞已经不再陌生。

  据奇瑞安徽省投资方的一位高层介绍,几年前,德国大众曾有将其收编旗下的打算,但遭到奇瑞的拒绝。之后不久,有消息称奇瑞涉嫌抄袭大众产品,于是,德国大众让其在中国的所有零部件合资公司断绝为奇瑞供货。

  如今,奇瑞在零部件上再次“卡壳”。不同的是,这次出手的是全球500强中排在第142位(2002年排名)的德尔福。

  德尔福前身为通用汽车的零部件集团。1980年代,通用汽车决定将零部件分离出来。1988年,通用汽车成立ACG,迈出分离的第一步。1995年,ACG更名为德尔福汽车系统。1999年5月,德尔福作为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其80%的营业额是由通用汽车带来的。

  时下这个比例虽有所下降,但仍维持在65%左右。

  据美国《汽车新闻》2003年的统计,德尔福为欧洲第七大零部件供应商,能够提供发动机、变速箱、座椅、轮胎几乎所有汽车零部件,且在部分关键零部件产品领域中,处于全球市场占有率首位。

  1993年进入中国后,德尔福已经在中国建立十余家合资工厂。其中国区总裁陈亚锦曾对外表示,“其在中国的前景将无可限量”,并且会加大对中国的投资。

  作为奇瑞曾经的供应商,德尔福此举显得意味深长。促使其进行此项操作的幕后力量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在本报致电德尔福汽车系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后,其相关人员没有就此发表任何看法。

  奇瑞走到了一个槛。

  奇瑞自强

  也许奇瑞早就料到今天的事情,奇瑞内部早就出炉了一份秘密规划。

  根据这份规划书,到2006年12月,奇瑞将成为具有国际竞争规模的大型汽车公司。届时,奇瑞将生产40款新车,其中2004年5月将生产1款,2005年将生产13款,其余的26款车将在2006年生产。

  所有的部分产品不仅具备生产式样的图片,而且部分产品在一定的年份内也有了具体的产量和规模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发动机和变速箱。产品涉及乘用车的几乎所有产品,不仅包括轿车、SUV、MPV、皮卡还包括面包车等。发动机排量从1.0到4.0不等。仅到2004年,这些产品的产量就达到295000辆。

  以其在2005年12月生产的P11为例,从图片上看是三菱的一款SUV,在该年份的产量为50000辆,与之相匹配的发动机排量分别有1.9、2.0、2.4升三种。上文提及的奇瑞高层解释,这表示在这一年奇瑞将生产具备上述条件的产品,但是以怎样的方式生产(技术转让还是合资)以及生产哪家公司的产品目前还没有定论。

  在奇瑞的计划中,寻求外资与国外大型汽车公司的合作一直没有停止。据了解,在戴姆勒克莱斯勒选定北汽之前,曾与奇瑞进行过相当的接触。这位高层透露说,奇瑞一直坚持在合资后使用自己的品牌,但由于对方很难答应这样的要求,双方一直没有固定的结果,后来才有其与北汽的合作。所以,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之前,奇瑞的一系列构想也就仅仅停留在计划之中,“这些都是意向中的事情,至于能否实现还是另一回事”。

  要将这些计划变为现实,奇瑞仍需经历波折。奇瑞现在身陷产权纠纷中,极大影响了其寻求合作伙伴的路子。该高层表示,奇瑞的操作手法,对已经有百年发展历史,经过充分市场锻炼的国外汽车厂家而言是一大忌。

  但对急欲想壮大的奇瑞,这样的影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奇瑞内部的说法,其在年底将投产的一款新车已经触动了日韩等国家的汽车厂家,而且他们也已经开始搜集相关方面的证据。

  同时,在资金方面,奇瑞也面临考验。据悉,其投资30亿元与欧美一厂家兴建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工厂,受欧元、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影响,已经无形中亏损了3亿-4亿元。自身欲建的空调工厂从几年前开始筹备,受资金影响,至今尚且无结果,在“QQ事件”发生后,这些迫在眉睫的问题都在影响着奇瑞的未来。 (21世纪环球报道)

[上一页] [1][2]

作者笔名 简短内容 发表时间
:
查看评论详细内容   我要发表评论

发给好友 专家问答 投稿给我们 加入收藏 返回顶部




-

-
汽车搜索

今日热点